科學與宗教之心物合一論 草稿04

2009052410:00

以我個人的宗教體驗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一、天主教經驗 – 出生後至青年20歲。

二、道教 "性命學 “ 經驗 – 20歲至35 歲。

三、佛教密宗葛舉派 經驗 – 35歲至45 歲。

  這三個時期並不是絕然分隔間斷的,而有重疊。

三個時期的經驗內容分別敘述如下。

●天主教經驗

 天主教經驗是母教,出生兩個月左右即被父親主張抱至教堂受洗,受洗聖名為依納爵Ignatius,在幼稚園時期就在教會辦理托兒所接受學前教育,國民教育九年時段也經常於假日和寒暑假參加天主教會的道理班、少年營、堅信禮、少年聖體軍、靈修避靜、天主教青年團契、天主教青年服務隊,在二十歲之前和我成長的關係密切,可以說自小到大每週日都去禮拜彌撒。

直到服役時才因為信仰阻礙等個人因素而中斷禮拜領聖體儀式,服役後回來到台北縣海邊學校服務,對上帝之虔敬心稍有消退,但始終於心內不離,只要隨機也上教堂禮拜,只是次數減少很多。

在此時期最常向上帝祈禱告解。而於禱告後內心總能覺得喜悅而感到希望無限。這和幼時思想單純有關,小孩子時沒有太多的慾望,因之禱告初心純椊只是虔誠敬愛,唯信且無條件的信德堅強,在心理作用上正向而積極。

●道教經驗 - "性命學 “

 道教宗驗在生活週遭並不罕見,可說隨時都能見到。由於道教就是我國本土傳統宗教,無論是任何教派教眾,要完全隔離道教可以說是不可能的。在親戚朋友之中還是以道教風俗居多,生命禮儀拜天敬神不免要和道教禮俗接觸,以我家天主教徒的宗教生活中,只有我父親堅持禁絕其他宗教禮俗,而我母親對天主教以外的宗教多保持尊重態度,這當然也和外祖母信仰龍華齋教有關,外祖母常年誦經茹素,母親覺得只要教人為善棄惡的宗教都是好宗教,所以,自父親過世後,家裡就對天主教以外的宗教開禁了,我家幾乎和其他鄰舍的風俗信仰也沒有兩樣,是以道廟觀堂時有往來,在我所受師專師範教育的認知裡,因為中華傳統文化影響下對儒家忠恕仁禮思想與敬天事神的中庸觀念,自然而然對道教也多些理解,因而從異中求同的心態對道教講究心性修為的性命之學,也產生興趣,而在打坐煉氣還神的功夫上,受到朋友阿草的影響,幾乎沒有任何難為之下,只要有緣接觸道教關於性命之學的部分,不知不覺有意無意就和天主教的神修比較,由中體會兩者精神相同的性質,並從心物合一論觀點切入省察,從中也得到不少啟發。

●佛教經驗 – 葛瑪噶舉派

父親去世之後,為了就近照顧母親及家,就調回家小學服務。母親罹患肝硬化多年,而這幾年硬化現象趨疾,令人焦心如焚。南北尋找名醫四處打探特效藥方,終而徒勞無果,母親也在民國八十六1997年去世。

 就在母親去世後的第二年,一次巧合機會遇見佛教密宗噶舉派仁波切。友人引介皈依,當時心裡還有些信仰不同的芥蒂,為皈依與否內心有不小的衝擊,但經拉瑪Lama開導,即使天主教徒也可接受隨緣皈依,於原先所宗並無拂逆,而在我心裡思惟,這個說法也通,佛教本來就不講究一神創造說法,重心在個人明心見性的圓覺解脫之道,可以說是一種” 唯心無神論 “,和我本來信仰並無衝突,所以就隨緣皈依,就此接觸佛教密宗之教法。當時由觀音法門入手,於是而有持咒冥想體驗,因為個人凡事必經理性思索才能決心走下一步,這密宗經驗也只能說是淺淺嚐試,法會也曾參加,每週一三五佛堂道場團體同修,有好一陣子,到自己工作忙碌,無力負荷越來越重的修行課程,於是作罷轉而個人修行,不再參加門內團修活動。

 而在這段期間,對於榮格超心理學有所涉獵,尤其是他的心理學與藏傳密宗的神秘色彩,頗令人好奇心儀,雖然缺乏科學驗證,但在科學與宗教融合對談的用意下,的確能打開心靈的狹礙,也提供心物合一論之心理層次的思索內容。對天人感應到心物合一的認識不無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