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抑著苦悶終於難以忍受爆發了激情,德弗札克(Antonin Dvorak,1841-1904)這位「音樂史上最浪漫的屠牛戶」的傳世不朽作品,編號 op104 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最為膾炙人口,讓人百聽不厭。
愛樂者喜歡曲中濃濃的鄉愁,而波希米亞情調的懷鄉,並非這首協奏曲全部的內容,其中他以為已經乾枯的愛情又在內心復活,初戀伴著鄉愁譜成了對情人的懷念。那是他初戀情人 Jesefina Cermakova 嫁人八年後寫信給德弗札克引發了難以克制的情愫。但不久她生病去世,德弗札克將約瑟芬娜最愛的一首短歌 - 唯我獨處(Lass mich allein, leave me alone op.82 )譜成第二樂章第二主題。
往日情懷既甜美又酸苦,但情人已經論及婚嫁,他不忍奪人之愛,主動離開了心愛的她,遠走他鄉。多年後一封書信勾起了他所有的記憶。《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德弗札克1895年在美國作曲,這時他的初戀情人(她妻子安娜瑟瑪可夫的姊姊)死去不久,當時德弗札克黯然神傷,雖然他還是回到祖國捷克,鄉愁消解了,但內心的遺憾仍然是積累壓抑的。這首曲子呈現的化不開的情愁,其實比鄉愁更為深沉。
杜普蕾與巴倫波因合作的這首曲子,成功地闡釋了德弗札克的心靈悸動。杜普蕾和巴倫波因是古典樂壇的金童玉女,1967年,她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籍鋼琴家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結婚(巴倫波因在1975年時,擔任Orchestre of Paris的指揮)。杜普蕾和巴倫波因共譜戀曲,為古典樂壇留下佳話。他們不論在生活或是音樂上,彼此都是最佳的伴侶。但天才都是不幸的居多。杜普蕾因為得到了怪病,在她琴藝如日中天之時,嘎然中止了燦爛的音樂生活。
1970年她的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迫使她不得不中斷演出。
1971年她正式停止演出,並完成她最後的錄音作品。
1973年,她才廿八歲,在倫敦最後一次公開登臺,在祖賓.梅塔的指揮下,演奏曲
目是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
在她的傳記電影「Jackie and Hilary」(無情荒地有情天)中,杜普蕾和巴倫波因有一段對話。
「如果我從此不會拉琴,你還會愛我嗎?」
「不會拉琴,那就不會是你了。」巴倫波因說。
杜普蕾的生活中,最後就只剩下醫師、護士和幾個老朋友...巴倫波因先是每隔一段時間來探望她,一直持續到巴倫波因在巴黎另組一個家庭之後,有了新家,回來的機會就更少了...只留下她一個人孤獨的死去。
上天給予杜普蕾最完美的音樂天賦,卻只給她在舞臺上十年的風光歲月,如慧星般
的短暫。百年難見的天才演奏家,她演奏的熱情能量,絢麗又悲壯的風格令人懷念
。
聽杜普蕾演奏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有感而作一首詩
< 琴殤 >
十年的熱愛遺留在子夜
緩緩反復一曲鄉愁協奏
夢裡不知身在異國
書信宣敍離別後的春秋
關懷只能淪為林間路迷
漸行漸遠無力的詠嘆
甜美的回憶已成冷洌的寒冰
驚覺長日冬戀的蒼白
掩蔽不住熾烈的火燄
聲聲喚靈難挽逝去的青春
所有的牽掛落盡
僵硬的手臂
觸不到約瑟芬娜
抱不住大衛朵夫
揉不成綿延的情意
唯一殘存的枯葉
寒風中顫動的心
昔日還未消失的音影
在烏亮的黑膠唱片急凍
33又三分之一轉
定速輪迴
苦苦地沉吟
上天給予杜普蕾最完美的音樂天賦,卻只給她在舞臺上十年的風光歲月,如慧星般
的短暫。百年難見的天才演奏家,她演奏的熱情能量,絢麗又悲壯的風格令人懷念
。
聽杜普蕾演奏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有感而作一首詩
< 琴殤 >
十年的熱愛遺留在子夜
緩緩反復一曲鄉愁協奏
夢裡不知身在異國
書信宣敍離別後的春秋
關懷只能淪為林間路迷
漸行漸遠無力的詠嘆
甜美的回憶已成冷洌的寒冰
驚覺長日冬戀的蒼白
掩蔽不住熾烈的火燄
聲聲喚靈難挽逝去的青春
所有的牽掛落盡
僵硬的手臂
觸不到約瑟芬娜
抱不住大衛朵夫
揉不成綿延的情意
唯一殘存的枯葉
寒風中顫動的心
昔日還未消失的音影
在烏亮的黑膠唱片急凍
33又三分之一轉
定速輪迴
苦苦地沉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