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NHK大河劇” 坂上的雲 “ 第一部之後,我的感受是複雜的,一方面為其電視戲劇的成功而感到台灣電視劇製作之無可救藥的” 失望 “,一方面因該劇發生的時空背景,正是甲午戰爭(1894)關連到台灣扺抗日本領台的乙未戰爭(1895)之關鍵時刻,不由得邊看此劇且邊聯想思索當時台灣的處境,不禁數度升起憤怒的雲(生氣也)。
日本NHK電視台開始播放的13集特別歷史劇(「大河劇」系列)坂上之雲(『坂の上の雲』,さかのうえのくも),從2009年11月29日開始間斷性的播放。此為司馬遼太郎在1968年(昭和43年)至1972年(昭和47年)間連載於產經新聞的同名長篇歷史小說所改編拍攝的電視劇。「坂上之雲」本身意思是「順著山坡(坂)上升的雲」,反映了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奮發圖強,學習追趕西方列強,國力不斷增強的情景。
此劇描述松山藩出身的秋山好古和秋山真之兄弟,以及自幼一起長大的文學家正岡子規的故事,時代背景是明治時代的日本。故事前半是三位主人公的求學過程,對好古的騎兵,真之的海軍戰術研究,和子規對於日本短詩/現代散文改革運動都有詳細的描述。日清戰爭(中日戰爭)在這部分描寫還算符合歷史,但敍事角度當然以日本為主,對其出動軍事以為外交的理由,不免太過美化,以我看來,再冠冕唐皇的說詞仍是難以遮蔽其軍國主義思想行徑的野心。故事後半,特別是在子規逝世(1907年以後),劇力集中於與秋山兩兄弟關連至深的日俄戰爭。作為戲劇這是一部很不錯的製作,的確能鼓舞當前日本的風氣,可以提振日本年輕人的頹靡,但在台灣人眼裡看這段歷史,真是五味雜陳的,台灣因日清戰爭時大清帝國(中國)的戰敗而被迫割讓,從此淪為日本領土,成為了日本人,過了五十年又因日本的戰敗,改換身份成為了中國人,沒多久,又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待收復的國土,看這部電視劇怎麼不會滋生多重味道的交相衝擊呢?
因為日本人有明治維新,所以他們國勢越來越強大。也因此而展現與列強爭雄的野心,即使西方文明快速成長,融合了日本固有的文化,但隨之也急速擴張其國力,終於覬覦中國這片大好山河,想要更多的資源用以充實其基礎仍薄弱的財經,加上其武士道好戰之本質,明治年代的維新成果,被用來侵佔鄰國的資本,經過大正年代乃至昭和,軍人當政左右了日本的命運,將國運推向萬劫不復之境,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之後,日本已然喪國,在美國帶領全球列國的監視之下,日本國不能真正擁有軍隊,只能以自衛隊稱呼,這在日本人全體眼中即是最大的侮辱,然而不能不說這正是其明治維新以後走偏了路才導致的災禍,也可說正是咎由自取。
又不免去思索,現今台灣有沒有可以復興或維新之路呢?或者大膽去期待革命的未來?過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也推行過了,似乎在本土文化高漲的潮流裡,被取代不復。而本土文化運動於今也是日趨無力,本土的根在何方呢?漢文化的根自是由對岸而來,原住民文化探源也是哩哩落落(ㄌㄧ ㄌㄧ ㄌㄚˋ ㄌㄚˋ),恐怕得重新創造台灣文化,只是新台灣文化在如今會有開花結果的可能嗎?如果不打算認同中國,我們有能力培養體質優良的新國民嗎?先要有新國民才可能有新國家,可看看現下,會有希望嗎?
唉!想不下去了,國人一起果敢當自強吧。
因為日本人有明治維新,所以他們國勢越來越強大。也因此而展現與列強爭雄的野心,即使西方文明快速成長,融合了日本固有的文化,但隨之也急速擴張其國力,終於覬覦中國這片大好山河,想要更多的資源用以充實其基礎仍薄弱的財經,加上其武士道好戰之本質,明治年代的維新成果,被用來侵佔鄰國的資本,經過大正年代乃至昭和,軍人當政左右了日本的命運,將國運推向萬劫不復之境,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之後,日本已然喪國,在美國帶領全球列國的監視之下,日本國不能真正擁有軍隊,只能以自衛隊稱呼,這在日本人全體眼中即是最大的侮辱,然而不能不說這正是其明治維新以後走偏了路才導致的災禍,也可說正是咎由自取。
又不免去思索,現今台灣有沒有可以復興或維新之路呢?或者大膽去期待革命的未來?過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也推行過了,似乎在本土文化高漲的潮流裡,被取代不復。而本土文化運動於今也是日趨無力,本土的根在何方呢?漢文化的根自是由對岸而來,原住民文化探源也是哩哩落落(ㄌㄧ ㄌㄧ ㄌㄚˋ ㄌㄚˋ),恐怕得重新創造台灣文化,只是新台灣文化在如今會有開花結果的可能嗎?如果不打算認同中國,我們有能力培養體質優良的新國民嗎?先要有新國民才可能有新國家,可看看現下,會有希望嗎?
唉!想不下去了,國人一起果敢當自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