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24A - 差不多先生與阿Q

2009072410:00

差不多先生傳是胡適寫的白話寓意小小說,他創寫了一個文學的人物:差不多先生,與魯迅寫的阿Q相映成趣,他們所創造出來的人物,時代背景相近,而都以近代中國人為材料,將其無可救藥的個性濃縮成一種負面的形象。雖然差不多先生與阿Q各有本質,差不多先生不講究精準,凡事糊塗混過即可,而阿Q具有逃避問題騎牆個性,沒有什麼處世原則,相較之下,倒覺得差不多先生可愛多了。

 在民初時期,中國人差不多的個性,乃是中國五千年來,中庸文化的併發症,不是說中庸文化有什麼不好,但如果凡事都中庸,未免含糊打混,再加上淺化了中庸的意蘊,將中庸理論浮泛解釋,容易便宜行事,當然口頭禪就是差不多,不僅失去追求真理的熱忱,且不思進取,在胡適眼中簡直是不可容忍的民族大病。而阿Q被魯迅罵得更慘,他的下場當然要比死如草芥還要不值得。

 我常想,差不多先生和阿Q真的那麼令人不恥為伍嗎?作文章口誅筆伐,除了作者可以達到個人之痛快淋漓,有無思索他們也蠻可憐的,或有人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但若以反省人生的態度出發,說這種話就不太應該,誰又能大言不慚自誇人格比他人更為高階,自身的質量高出這些"小民",不只是缺乏同理同情心,且經常表示了"恨不得除之而後快"排除異己的心態,實在是過於殘苛。

 社會上的要求律則經常是菁英份子所訂定,而歷來所謂菁英份子都是人生成功人士,同情同理心一向輕忽,這類金字塔尖的人,也許對人群社會有貢獻,但多數還是佔據了大部分社會資源,如果缺乏高尚的品德,那麼,這些人將是宰制大多數人的凶手,社會也不會是共有共享的,而是少數"核心或中堅"人士的祭品。人間少不了權力結構,對於社會菁英份子應多一些道德勸說,手段要更有愛心,而不是找草芥小民開刀。

 以前對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及魯迅的"阿Q正傳"頗為欣賞,但過了半百的人生,再看這兩部作品,明白了其實它們正有時代性的限制,此時與彼時不可同日而語,對於人性的描寫不算深刻,只是短時間的議論雜文,不能算是跨時代的偉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