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世 FOR THE TIME BEING - 一本探討" 存在 " 的哲思散文

2009051010:00

現世,FOR THE TIME BEING。Annie Dillard 所著,趙學信譯,大塊文化出版。

四月底,把這本書仔細讀完了,著實思索了幾番,因為此書談到古生物學家耶穌會士德日進神父,幾乎是本書思想的核心,作者關心這世間上帝存在的究竟問題,就像許多思考世間的哲學家一樣,在" 創造論 " 與 " 進化論 " 之間擺盪不安,誠如本書中譯本 " 現世 " 的副標 " 萬事如此,人可以如何活?" ,作者以其廣泛的人文閱讀經驗,將她關懷的內容,用拼貼式的組織. 跳躍性質的結構寫成了這一本探討上帝涉及世間與人的存在問題,是知名作家安妮狄勒德繼25年前贏得普立茲獎的散文創作《汀克溪畔的朝聖者》後又一力作。
本書的體例初看彷如小說,仔細閱讀後發現它是以中性冷靜的第一人稱所敘述的散文。書中提及的場景時空相距遙遠,其關注的內容切入人類心靈。是一部風格特殊難以歸類的作品。也是一本有趣且發人省思,哲思濃烈的非小說文學作品。
中譯本全書263頁。書分七章,每一章按次序排列十個標題,每個標題內容在各章裡都有同質意義的反覆呼應:
◎ 誕生 :造訪醫院產房和有關人類胚胎進化失敗,人類出生時出現缺陷的例子。
◎ 沙 :考古學與時空變化下的人文記錄。
◎ 中國 :德日進在中國以及中國優久歷史洪流下,滄海桑田的感慨。
◎ 雲  :關於幾朵雲的介於感性與知性記錄。
◎ 數  :科學的數字資訊,排列呈現自然史的吊詭。
◎ 以色列:神聖與凡俗的以色列現象。
◎ 邂逅 :作者的旅行經驗,幾件與陌生人交會的有趣描寫。
◎ 思想家:不同宗教家的思想描寫,對生命哲學的思索,在已往的世代裡如何置身個人微渺的存在。
◎ 邪惡 :上帝何以容許惡的存在之事實記載,天問式的質疑。
◎ 現在 :智者的哀嘆,未來人間生活如何賦予光輝的意義?
作者安妮・狄勒德(Annie Dillard),1945年生詩人怍家,曾在二十五年前以《溪畔天問》獲普利策獎,她成長在一個古怪但富有的家庭。曾任專欄作家,作品經常出現在全美的主要雜誌。
她有深厚的神學背景,在著作裡長期潛思生死存在問題。猶如一名神哲學家,透過大量的閱讀與思考,寫作對於個體、世界與生命的疑問。過去三十年來,她寫過散文、詩、回憶錄、文學批評,甚至一本西部小說。她所關心的內容始終是有關生與死的核心問題。雖然她謙稱只是個好奇的思索者,她關心大自然美麗和醜惡的形式與事件,思索奇特而神秘的現象。許多環保人士將狄勒德與梭羅、狄道稱和愛默生相提並論。

代表作有《靠小說而活》、《教頑石開口》、《與中國作家相會》、《美國童年》、《寫作生涯》、《安妮・秋勒德選集》、《如此這般的早晨》等。

參考作家官網
www.anniedillard.com/

書中摘錄:
關於德日進的個人特質描述:
p18 德日進當時42 歲,身材高瘦,五官端正。他頭戴大氈帽,腳穿厚靴,一付牛仔打扮。
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狙擊兵團裡抬擔架。一位同袍回憶德日進在槍火中,爬上凶牆"視危險如無物"。

P149~151 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從30個月的前線烽火中活了下來。他在猛烈的炮火下救助傷患。一位目擊者記得他"完全沒有宗教習氣",一位和他共事的軍官寫道:"你立刻可以感受到他的兩項人格特質:勇氣與謙卑>。

P213 他是一位"瘦長、氣質高貴的神職人員....嶙峋的貴族。他以莊重、愉快又主動的態度散發溫暖,永遠細心地替人著想,從不考慮自己。"

德日進的思想
p122"真正值得努力的是行動,個人成就或個人滿足均不值一顧。"

p215"純粹,不在於脫離宇宙,單獨存在;而是更深刻地滲入其中。"

p216"你瞧,我仍然不知到生命會把我帶往何處。""我開始覺得我將會永遠如此,到死都是一個流浪者。"安尼.狄勒說,關於他的生和死,他都說對了。

順從的模範,也是我致力學習的典範
P122~123
德日進的演化思想觸怒的教廷。作者寫道:"生物演化的觀念似乎把原罪的就教條,德日進在巴黎教授演化論後,羅馬教廷命令他閉口,禁止他授課及出版純科學之外的著作。他的18本著作,只有一本在他有生之年得見天日。...教廷高層希望連他這個人都別出現在大家面前,他們把它流放到中國,而第2次的流放差不多耗去它的下半生。他42歲,始終想望法國,想望他在巴黎的教席,他的耶穌會兄弟和他的朋友,他也一直想到美國定居。然而她逐漸明白,入會時所發的服從誓,使得他還得再遠離西方世界22年。每一年他都申請出版著作,每一年教廷都不准;每一年他都申請回法國,一年教廷都不准。最後65歲時,教廷才准許他訪問法國;這之前他發作了一次心臟病。但教廷依然禁止他出書。有所學校提供他不錯的教職她親自去羅馬尋求許可,教廷駁回了。他遊歷美國、南美和非洲。他造訪八哩,藉非正式的演講來傳播理念。甚至到了他73歲時在紐約因心臟病而命在旦夕時,教廷仍不准他出版、授課、即返回法國。他為什麼要忍受?一個同行說他像"先知ㄧ樣沒耐性"他為什麼不離開耶穌會?"他認為,如果脫韁而去,是背叛他的天主教信仰。"作者補充"他一次又一次地全心全意付出生命,付出之後也不抱怨。...弘忍禪師曰:"努力努力!、....努力末造作。好好自安自靜,善調諸根。...努力努力!但能著破衣,飧麤食,了然守本真心,佯癡不解語,最省氣力而能有功。"

p151
每一天,他仍唸誦他自己所謂的以世界為祭壇的彌撒。"為新的一日賦予神性。"我的上主,如今雖不是在唉納的森林而是在亞洲的大草原,但因為我在一次沒有麵包、沒有酒,所以我要超越象徵,直達真實本身的純然莊嚴。我,你的司祭,要以整個大地為祭壇,獻上這個世界的苦工與哀愁。"
(Lucile Swan )

P212~1930年早春,德日進神父結識了美國籍的露西兒.史旺

p224 1932開始,結識三年以後,古生物學家開始寫信給曾在她紅色院門內喝過那麼多次下午茶的雕塑家,他的信首從"親愛的朋友露西兒"很快地變成"親愛的露西兒",然後是"最親愛的",直到他去逝,23年不改。后來出版兩人的書信集-每個人各寫了數百封-讓人覺得驚訝,因為事情再清楚不過:她愛他,他也愛她"露西兒,我滿心是你-為了你對我的意義,我該如何感謝妳。...我想我已經跨越我內心演變的臨界點,過去幾個月,和你在一起。...我的夢想是要讓你無比幸福。"即使像史旺坦承他的愛,他說"我不屬於我自己",他仍是堅守教會的誓願。德日進寫道:"透過女性,"且唯有透過女性,男性才能挣脫孤立。";他在寫給史旺的信裡:"喜樂與合一,存在於連續的共同發現之中。我最親愛的,不是這樣嗎?"為了手貞潔誓德日進坦承他當然"經歷過一些困難階段。"然而,史旺的信中也表示:"有時候我覺得,我得接受太多事。"她在私人札記寫道"友誼無疑是最高形式的愛,同時也非常地困難。"原來,為一個心愛的人,為他設想,這就是愛。難怪作者補充道"在正確的熱情裡,愛必得是精神性的。"德日進寫道:"我們之間的一切,必會永存。我知道。"

「他們說﹐只要你把自己的愛與慾緊緊繫在上帝身上﹐那麼不管你目前在世上的工作是甚麼﹐它都是神聖的。你並沒有拒絕或逃離這個世界﹐而是把它贖回——完完整整贖回﹐照它原樣贖回。」

que le garcon, dont j'ai reve, me parle.

「此時此刻的神聖性——就在你讀到這裡的當下——絕不亞於紅海分開那一天﹐也絕不亞於三十年四月五日﹐淪為俘虜的以西結在迦巴魯河畔看到天空開啟﹐上帝出現的那一天。在你家門外樹下所能得到的啟發﹐絕不少於坐在佛陀的菩提樹下。今日不管是天上或人世間的神力﹐絕不少於耶穌對會堂的女兒說女兒﹐起來吧的那天﹐或是彼得在水上行走的那天﹐或是穆罕默德騎馬登宵的那一晚。在任何一刻﹐上帝都可能用祂的手指摩挲你。在任何一刻﹐樹叢都可能著火﹐你的雙腳可能離地﹐或者看到樹上有許多靈魂。在任何一刻﹐你都可以運用這個力量去愛你的敵人;去接受失敗、面對誹謗、承受失落的哀傷;或者忍受折磨。」 -《現世》第二章.現在

以下Youtube 影片, 介紹 Annie Dillard's Pilgrim at Tinker Creek " 溪畔天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