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與超我 - A03

2010122610:00
心靈就是生命的記錄器,因某事而記錄了複雜的情緒反應,當日後遇到相類似的情境時就會重播最先的情緒,有些情緒強烈得成為了一種模式,再播時便以那個模式再現,雖然時間和空間不同,但反應出來的是類同的。只是原先的事過境遷,在此時的再現會有牽強,但以即時反應之時是不會讓人察覺有時空上的差異性與不妥的。

往往就是如此,行為模式是人存活的學習經驗吧?從一張白紙開始不斷寫下種種際遇,有失意的、得意的、有意外的、也有預期的,不論事情的大或小,只要是印象深刻的都會記錄下來,也有本來就屬雞毛蒜皮之事,但只對當事人有特殊記憶必要的,通通都不遺漏,可能一時之間看似忘記,沒這回事了,但一旦線路接通了,這小事的回憶也會立即跳出,讓人措手不及。包括聲音、味覺、光影、心痛。

 歡喜或傷懷,能回憶又不失原來心境的,就是該人生中有意義的。更復有之,意義的發生不是有沒有價值的問題,令人不解的是,所謂價值又經常因時制宜的,像小吃店裡的時鮮魚,都是時價。不同的人生際遇造成當事人的價值感,很多是私我而非普遍,心靈記錄器當然是私我的,沒有同樣一致的心靈記錄器,你我的可能接近,但不會相同,有共鳴的可能性,但一定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

 LCM想這些時,他正在聽布拉姆斯的鋼琴協奏曲,他不懂如何作曲,略識樂理也學習嘗試作曲,最終他放棄。因內心並不是經常有弦律,即使在小時候常會哼哼大人們聽不懂的如歌曲的聲音,大人們只覺好玩,也不知如何把握這份稟賦,就此忽略也無用心栽培,他想就是這般如此地作曲家的幼苗就此枯萎?還是純粹欣賞音樂好了,或者就用線條和色彩畫成如樂音的圖象也是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