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之素樸的詩與感傷的詩

2008100810:00

席勒-素樸的詩與感傷的詩

一七九六年席勒在其文章<論素樸的詩與感傷的詩>一文中, 對詩作出的兩大論點:

素樸的詩與感傷的詩. 前者注重自然現實面的客觀描摹. 後者則是著重在詩人主觀的觀念面. 當然, 這樣的分類顯然是粗糙的. 就表現方式來說, 素樸的詩側重在外而內,而感傷的詩則由內向外.

席勒受康德哲學影響很大. 但他極力排除康德美學的先驗主觀的弊病. 主張詩之藝術的客觀重要. 席勒說: 感傷的詩是隱遁和靜寂的產物, 它又招引我們求隱遁和靜寂; 素樸的詩是生活的兒子,它引導我們去回到生活裡去. 因而, 他認為透過平靜客觀的方式, 方能進一步以藝術改進生活. 內心狂放並不能獲致現實生活的改善. 因而他藝文精神屬性似乎趨向於崇尚自然的現實主義精神.

我想在理解這個部分, 可能還需多下功夫思辨. 我以為席勒不至於如此淺薄, 他的說法也許會因為我只是透過中文譯本而如此認知. 我不懂德文原著, 這種語言的邏輯性就可能曲解.

外在是表象的. 即使詩是客觀描寫, 它也一定是透過詩人的內在發酵而產生的. 如果沒有化繁為簡的能耐.光是客觀描寫的詩也不能算是詩人濃縮各部分感知而後的綜合表現. 就算是沒有明顯的文字個性.忠實描寫各觀外界, 那仍需要一番去蕪存菁的本領. 客觀的景物描寫也就是象徵符碼根據, 否則何其枯燥無味? 何其缺乏想像力! 歌德曾把古典的視作健康, 而把浪漫的視為病態. 病態即不健康的, 歌德真正的用意果是如此認為嗎? 要是法國的詩人就不這麼評斷了. 寫景而寓情, 可能會有局限性.

但主觀論述過多, 那就不是寫詩了.

席勒最終的結論希望好的詩要兼具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 - 但似乎很難作到如此完美.

統合兩種幾乎是矛盾的觀念, 會不會沖淡了詩的直覺魅力呢? 

關於這部分的藝文理論, 席勒是大作文章. 有其趣味, 仔細審讀又似乎與詩無關.

他想提倡的是詩必備的一種無限的理性之崇高.又能帶有人性況味.

我不禁聯想尼采之阿波羅與戴奧尼索斯兩種美學觀念說法.

還是覺得詩無法俱有全面的普遍性, 它不能走向哲學式的方法.

它是一種習性好惡, 沒什麼道理可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