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王徐木珍與2003年專輯-東山再起

2009020910:00
國寶級客家山歌王徐木珍 1944年出生於新竹市,剛周歲時,因為罹患麻疹,延誤就醫時間,導致後來雙目失明 、右耳失聰,因此學習樂器時,只能藉著敏銳的左耳聽力記住音樂的旋律。由於經常聽父親 與阿魁叔在家裡合奏胡琴,徐木珍在十三歲時就已經會自己搭句(即興說唱)與人拼山歌,也拉得一手好 胡琴。徐木珍三十歲開始灌唱片,市面上總共有一百捲以上的唱片。後來,在陳永淘的鼓勵 下,推出「東山再起」的專輯。在錄製專輯時,徐木珍一人包辦所有的樂器胡琴、簫、笛、 還有三絃、嗩吶、中山琴、鑼、鼓等,因此有了「一人樂團」的封號。在山歌方面,徐木珍也在許多的山歌比賽中自拉自唱得獎無數,被譽為「國寶級」的客家山歌王。
此專輯是徐先生沉寂十餘年之後,於2003年再出發製作"東山再起"演唱專輯,曲目如下
01
山歌子  4:58
02
老山歌 5:14
03
西皮平板:交情歌 6:35
04
小調:食酒歌 3:25
05
小調:下南調 5:08
06
綜合小調說唱:算命並勸世 8:59
07
苦情平板:苦目歌 11:15
08
現場紀錄一:大戲(陳永淘演唱) 2:18
09
現場紀錄二:說唱、三大調、客家思想起 10:39
10
現場紀錄三:說唱、平板 6:06
11
現場紀錄四:卜人(陳永淘演唱) 3:02

本專輯的製作春水出版社古秀如寫下製作前言, 如是說:

  “徐木珍,一個在客家山歌界曾經非常響亮的名號,沉寂了一二十年後,終於再度現身。這一次,他帶來的是他優美的傳統樂器編曲,以及充滿機智和趣味的現場說唱。長久以來,很多人懷念他,更多人不能理解:這麼精采的人物,為什麼消失了那麼久?
  別擔心,現在開始,他現「聲」了!在此處他所展現的客家音樂,有兩個面貌,第一部分是錄音室作品,曲調包括客家三大調:老山歌、山歌子、平板,以及多種小調,甚至包含一般習以為只有閩南唸歌才有的七字調(常用於勸世文)、小姑娘入城、青春戀等說唱小調,自然的揉合在徐老師的客家樂音裡,那部份讓客家的九腔十八調又更形豐富了一步。
   拜科技之賜,徐老師的錄音室作品讓他充分發揮了精通多樣樂器的才華,他只需自己一個人,就獨立把鑼鼓、梆子、二弦、胖胡、喇叭胡、三弦、月琴、簫等打擊、拉弦、彈撥、吹奏樂器,全部包辦,說他是「一人樂團」,一點也不為過。 這在傳統樂界,恐怕少有的奇才,而且,這次還藏了一手,還沒把他的嗩吶展現出來。
   第二部分則是徐老師在新竹峨眉春水工作室的兩次表演錄音,以及現代客家歌手阿淘哥所開場和收尾的創作歌曲,這個部分以徐老師現場臨機應變的口才和「隨口山歌」的表現為主。傳統山歌向來講究「我口唱我心」的抒發成對話,徐老師在此作了充分的發揮。因此,從這兩個面向,您可以聆聽到北部客家地區對山歌詮釋的古典優雅範本之一,以及親臨演唱現場欣賞國寶級人物的客家說唱。
   在音樂方面,其中較具徐老師個人特色的是他樂器的音色和韻致。徐老師的二弦和胖胡習慣用較粗的弦線,這是因為早期在外場表演沒有音響,必須發揮較明亮的音色而發展出的使用習慣。而一般的簫大多是竹材,徐老師卻喜歡以塑膠管代替,亮晃晃的色彩和特大的音孔,常引人側目。更換成塑膠館的原因是它「不易裂、不會蛀、摔不壞」,這對眼盲且經常沒有預算購置越企的素人樂手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而第六首算命歌中,徐老師使用的彈唱樂器是月琴,並非三弦,這在客家說唱中非常罕見,更巧妙的是,他把月琴的音枕拿掉,自己再加裝一條弦,變成三條弦的月琴,原因是什麼?因為這樣他可以發揮三弦的彈法,也能取得月琴的音色。而第七首苦目歌則採用胖胡和喇叭弦為主奏對話,喇叭弦音色非常特殊,琴桿採用銅管,頂端是一個銅製曲型喇叭,琴弦是鋼弦,略帶瘡啞的音色很適合苦情平板。
   以上這些因他個人生命的獨特需求下,所發展出來的特殊樂器和音色,反而奏出有別於一般傳統樂器的韻味,加上他多年勤奮學習各家樂師所綜合呈現的手法,已經發展出獨門的「徐派」美學風格。”

  的確,這張專輯可以說是徐大師東山再起之佳作,個人聆聽深受感動,不僅因為我本身是客家人,持平而論這張專輯作得實在是太好了,完全展現了徐大師的說唱精髓及客家山歌九腔十八調的特質,尤其即興說唱之機智與風趣,這張唱片既可作為山歌入門也可以視為教唱範本,一改我對客家山歌唱片因經費困窘製作不良的觀感。特別要推8-11首的現場錄音,極為自然,演出幾近完美無失,你若初步接觸客家山歌,選這張CD絕不會失望。

參考網頁:http://www.hakkaworld.com.tw/files/supply/singer04.htm

以下附上徐木珍先生演唱的客家北管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Kyyyeoba3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OwE6kUXjas

及其專訪影片和演唱平板之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cs7uxpVkZ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