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死之島 Island of the Dead - 之種種

2009041010:00

死之島 第一版現存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死之島 Island of the Dead (1880)

這幅畫 是 瑞士 籍畫家 布克林(Arnold Böcklin (Swiss, 1827–1901))最著名的一幅畫作。布克林一共畫了數個不同的版本。所有版本都描繪一個划船手和一個被白色包裹著的,站著的人,在小船上划過黑暗的河/湖/海,向著一個群石聳立的島出發。一般認為船上的白色影子是棺材。白色的人一般被認為是卡戎 Charon(希臘神話中冥河的引渡者),而船下的則是 Acheron 阿格龍河。畫中帶著強烈神秘主義色彩, 描繪 Charon 帶領白布包裹的亡者橫渡冥河, 面對一座獨立之島的瞬間。(布克林本人沒有親身在公眾面前解釋過這幅畫的意義,畫題的意義也是藝術品買家格列在1883年解釋的。)

可參考以下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tS6C-b4SCVI

以此為名的畫,布克林畫了好幾幅:

(1880)-版畫、油畫,74 x 122厘米,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1880)-版畫、油畫,111 X 115厘米,巴塞爾

(1883)-版畫、油畫,80 X 150厘米,柏林

(1884)-銅版畫、油畫,81 x 151厘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毀

(1886)-80 x 150厘米,萊比錫

同名樂曲:是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v 一首非常著名的樂曲,拉赫曼尼諾夫在1908年德勒斯登放逐時, 著手動筆譜寫此曲年而於次年完成「死亡島」交響曲,他的靈感來自畫作,只憑藉他在1907年時,於巴黎看過的一幅黑白的複製畫的感觸,就寫出這首管絃樂曲中的傑作。日後,他回顧這作品時說:「我並沒有被畫中的色彩所感動, 如果先看過原作的話, 可能不會寫出死之島這首作品, 我還是喜歡這幅畫的黑白版。」。

這首“死之島”,用交響詩的形式寫成。Rachmaninov 發揮他的想像力,刻意淡化原畫中的色彩與明亮的光線,樂曲開頭以八又五分之一拍的速度開展的晃動感的弦律, 帶有水波盪開的意味, 定音鼓與低音提琴開始演奏出由遠漸近的卡容 Charon (冥河擺渡)、亡魂及孤舟的意象。樂曲中也用上了拉丁聖詠 Dies Irae(安魂曲的曲式)的曲調來暗示死亡。一陣陣划槳的動作,翻攪海水的節奏愈來愈强,使人想象著一個畫面,神秘的冥河上正進行著引渡亡者的儀式。死之島愈趨逼近的感覺, 好像展現著一種電影畫面的視覺效果。渡過冥河之後即將擁有平和的靜謐,死後的靈魂逐漸安歇,樂曲描繪的意義深刻淋漓盡致。黑夜裡,一座巨石嶙峋的孤島就在眼前,卡容帶著舟上的亡魂逐漸划近,隨著引渡者不停止划動的船槳,黑色的冥河的水仍然一圈圈地晃動著展開,而“神怒之日(Dies Irae)” 的聖曲逐漸由小聲漸漸加強奏響著,與划樂的低沈的旋律裡混合,然後又漸漸消失。好像意味著,亡魂回首望向著背後即將消逝的人世,憶起過去種種生之喜樂與苦痛,內心充滿糾纏難捨。

上圖的專輯是Chesky 唱片公司甫剛創業時的代表作。由知名錄音師 Ken Wilkinson 及製作人 Charles Gerhardt 的優秀團隊共同製作,這支极優秀的製作小組,早在60年代,是 Decca 公司最主要的最佳製作小組。在當時係以類比錄音技術錄製,弦樂音色甜潤而有豐厚的松香味(琴弓摩擦弦迷人的音色),錄音音場寬濶深廣而無壓迫感。懷爾德 (Earl Wild) 的琴技,在琴鍵上迸發著瑰麗與燦爛,予人印象深刻。

拉氏音樂的弦律感十足,彷彿是一無言歌。聆聽他的音樂總有“美麗”與“哀愁”兩種美感的激盪。深深感動於其戲劇性的熱情張力,抒情而不濫情,是一種浪漫的哲思,不讓你沈溺,同時不因為過於理性而失卻淡淡愁味的感性,這兩種風格交織的音樂,很適合現代人的心靈,既不想全然理性也不願百分百的感性。而這張專輯的錄音,指揮和樂團都有最優秀的表現,音響的層次和音像的準確,音色的美妙均佳,而演奏的精采更是樂曲演譯的佳作,Earl Wild 的技巧把這首鋼琴協奏曲發揮得淋漓透徹,Horenstein 和 皇家愛樂的搭配無懈可擊,錄音及演奏兩項的完美,使得這張唱片贏得了類比錄音的最經典發燒天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