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 為愛朗讀 - The Reader 感想

2009041910:00

   

雖然是青少年時偶遇的懵懂情愛,要是一旦遭到離棄,在心中將形成一生難以磨滅的遺憾。這部電影(或小說)寫的便是這一種遺憾以及在大時代的餘火殘燼下,個人微小命運逃脫不了被世局擺佈的荒謬。

電影改編自德國作家 徐林克 原著小說的電影《為愛朗讀(The Reader)》,敘述一位三十多歲的德籍婦女漢娜與一位十五歲的男子麥可的相遇,他們從肉體上的貪歡而深刻的相愛,卻因為他們的關係違反社會倫理的常態不為世人接受,漢娜只能突然中止,只留下一段不能公開的秘密。

在這個大時代殘存的小故事中,朗讀具有一種關鍵行為的象徵力,連貫整個故事,深叩心弦。而對於嗜讀者來說,這部電影的主題深得其心 - 藉由朗讀書籍而搭造了揭示隱喻的通道,使這部電影在充滿閱讀文化的氛圍裡,看出小人物命運在大時代紛亂的戰爭中被擺佈,而戰後清算的仇恨報復心,缺乏同情同理寬容的人道情懷,同時觀照人性的懦弱。文字透過朗讀者的口述薰染了感性的羅曼蒂克,因此顯現著愛情的熾烈生命力。
但這部電影並不是愛情至上稱頌讚美愛情的電影,它有更深層令人思索的內涵。很值得青少年觀賞,只是因為片中露了三點使得這部電影被列為限制級,這就很可惜了。但若除去激情作愛的情節,在電影作品的結構上又有了缺殘,失去了戲劇藝術的張力,電影本身也就像一個人被斷手腳一樣,密度張力均不得發揮。這段青年狂飆期的愛情,一如電影裡男主角高中時西洋文學課堂上,教師提示的西洋文學裡的主題-秘密。矛盾的心理,不敢挺身而出為女主角作證,男主角麥可默守了二十年的秘密,也造成他半生難以釋懷的情結。

電影的第一段時程當中。麥可為漢娜朗讀了好幾本書,其中多次提到西洋古文學經典作品 - 諸如荷馬的奧德賽、托爾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與海明威的小說等等都出現在男主角朗讀的情節裡。而荷馬的奧德賽,奧德賽在經歷過十年的戰爭之後,回家的路程卻是命運坎坷的迷途,似乎引伸出男主角在銘心刻骨的初戀之後,找不到真正的心靈歸宿,成了半生迷失的流浪者,即使最後回到了家,身心早已遍嘗滄桑,也似乎是一種關於漢娜命運的伏筆,她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取得工作機會而加入納粹黨衛軍,並曾在集中營擔任守衛工作,由於盡責職守而涉及一椿謀殺三百人的戰後戰犯追溯案,她和奧德賽的命運似乎相同,同樣被殘酷而無理性的戰爭擺弄了一生。

而導演和編劇特別添加俄國作家契可夫(Anton Chekhov/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的小說「帶狗的女人(The Lady With The Dog)」,出現在重要關鍵時候,由於獄中的漢娜從收到的錄音帶裡辨識出男主角麥可的聲音而使得這本書特別突顯,但原著只提到契可夫而並未提到他的小說 - 帶狗的女人,而這部名著也曾經改編拍成電影,契可夫的這一短篇小說於這部電影提過數次,是導演的一種改編的強化手法。契可夫小說之中不倫的愛情與此電影(或小說)作品是同一種基本調性 - 雖然十分地浪漫但仍然是不合社會倫理習俗的戀愛,影響當事人身心至鉅的遭遇,有些無奈又令人魂牽夢縈,可以說是導演和編劇成功的地方。

男主角麥可在漢娜不告而別之後,有一場鏡頭是在池塘裸泳,似是一種洗禮儀式。而日後在法學院期間的戀愛,卻是因為他在法院目睹漢娜受審後才開始的,這是什麼樣的心理呢?藉一件新事件以覆蓋他和漢娜曾經共度的短暫愛情?或是想從忘卻過去?而他沒有道德勇氣挺身而出為漢娜作證,是因為不敢公開過去的秘密還是在良知上視其為納粹罪人?

電影的後段,因為他不能忘卻對漢娜的情愫,為文盲的漢娜錄製有聲書,遍錄過去曾經為她朗讀過的書,是一種沒有挺身作證的彌補心理,使人在觀看電影同時心境波瀾起伏。

這是一部再三回味而有多重感觸的電影,值得親自細賞,詳細劇情,您去看了才得真味。

P.S. 牽狗的女人 The Lady with the Little Dog
導演:約瑟夫海飛茲 / 國別:蘇聯 / 年份:1959 / 片長:90min / 規格:35mm
得獎紀錄:坎城影展優秀電影特別獎英國金像獎最佳影片入圍。
故事梗概:
根據契可夫短篇小說改編,描述一個莫斯科銀行家夏日度假時,遇見一個美麗蒼白的女人牽著小狗沿著碼頭散步,搭訕、交談、最後墜入情網;她不再單獨遛狗,他暫時忘卻潑辣妻子,兩人的愛情與日遽增。然而當夏天過去,他們也被迫分手。回家後,他在雪地、電車看到牽狗的女人,更無法忘懷這段戀情...。細膩巧妙的導演手法,加上演技生動的主角,塑造了這部詩情畫意中帶著幾分浪漫哀愁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