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20A - 古坑咖啡好嗎?

2010012010:00


其實這問題蠻大的。即溶式咖啡不必討論,因為品質上根本不及需要討論的條件。所談的當然是咖啡豆成品。問題涉及種植及烘焙技術等,還得加上 " 價格與品質的平衡值(CP值)",另外會不會煮?我不是咖啡達人,只是有些喝經驗的經驗而已,所以會不會煮,在這裡就不用談了。就只能用一般觀點來談"台灣咖啡 - 古坑一地所產的咖啡給消費者的觀感。

 台灣古坑一地所產的咖啡,並不是921地震後才開始的,根據日本植物學家田代安定的研究,臺灣在一百多年前,中國清朝末年(1884年)時就已經引進咖啡樹苗,試行種植。那時候英商德記洋行的行員布魯斯(R.H.Bruce)從菲律賓馬尼拉引進了100株咖啡樹苗,但因為海運航程太長,抵達臺灣時咖啡樹苗早已枯萎,剩下不到10株,布魯斯後來又從馬尼拉運了許多咖啡樹苗,終於成功培育出3000株咖啡樹。又隔二十餘年後的日據時代,日本人陸續在臺灣恒春、台東、花蓮豐田等地實驗種植咖啡,順利地培育出阿拉比卡種咖啡後,其中古坑一地所產咖啡品質良好,運回日本銷售,因此此地所產咖啡,在當時只有日本皇室貴族、上流行社會才可以喝得到,一般臺灣老百姓根本喝不到,也許也因為不習慣飲咖啡,台灣產咖啡這事對早期的臺灣人來說也極為陌生。後來因為發生咖啡樹銹病,只好荒廢咖啡產業。1999年921大地震加上颱風等災害,古坑地區受創嚴重,鄉民想起此地在日據時代生產咖啡的盛名往事,加上文建會和經建會推動的"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於是開始復興咖啡產業,至今,獲得相當的成績。

 然而,此地雖產咖啡,卻缺乏咖啡文化,因為,一百多年前雖能產好咖啡,卻不見得普遍具有咖啡的文化,而且,當地人也不愛喝咖啡,現在的古坑咖啡乃是觀光產業,所呈現的咖啡文化面貌,並非此地有一百年歷史之咖啡人文所自然變化生成的,也就是從批判角度去看,和生活上看不見具有根性的發展,中肯地說,全是外來的且未見與當地內化成古坑一地文化的樣態。

 事實上,幾年前從古坑農會所產即溶式咖啡滲和進口咖啡一事可見犀曉,而不少業者也有滲和進口咖啡豆的事情,當時業者也公開承認誰會用高價的咖啡豆來製作三合一咖啡呢?在成本上不合算!這證明了一件事,此地咖啡豆產量上的確是很少的,可說能用純粹本地所產咖啡豆製成的成品,極少且昂貴。
 
 回到味覺上來感受,古坑咖啡好喝嗎?有保證是100%的本地產品,半磅價格在600 - 800 元之間,也有特級產品價格在此之上。比較進口的優質咖啡,在價格上是偏高的。至於品質上還算不差,但和價格相除的C/P值,確實是偏低的。明白的說就是品質當分子價格當分母,所得出的商值實在是偏低的,至於風味上只能說是淡雅的,而不算醇厚,香味足夠,卻不能持續。幸而飲後還有回甘之效,若不論其價格,品質上還算是不錯的。

很多人去過古坑一地喝咖啡買咖啡,大多數嗜飲咖啡的人,在反應上都覺得其價格過份觀光價,很少人在味覺上對之念念不忘的,其中緣故只能說個自去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