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刻印是二十年前玩篆刻時,想到台灣精神的重要,於是銘記於心刻印以明志,不過,究竟台灣精神是什麼?至今還在深思。毫無疑慮凡居住生長在台灣者,就是台灣人,台灣精神自當即指稱台灣人文精神。但這四個字頗具實踐的意義,在思辯台灣精神的同時,確認其獨特之處何在,才能作為深入問題的開端。
遍尋網路相關的資料或文獻,有人苦思九個月仍然沒有思考到明確的解釋,也有人因此而斷言台灣精神根本不存在,我相信這並不是在貶低台灣的存在,而是一種痛心,台灣精神到哪裡去了?如果往歷史去深探,台灣多元文化的現象,從遙遠的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是如此,它本身的海島位置,置於海洋中總有各種不同文化環伺,交流機會比較繁多,自然比大陸文化模式更為開放,因不能鎖國,只能大方接受外來各種文化,在過度快速的文化交衝之下,當然難以保有固定的人文形態,我們可肯定多元多變力促融合和諧正是台灣精神之主調。
在環境空間裡,台灣像是位置於數條大道的交叉點,來來往往的過路客,無一日靜息,加上地窄人擠,短視操作乃必然的舉措,雖說有志之士也強調長期規劃的遠見,可是在這麼小而人又多的地方,長期營作必定比不上打了就跑的機動,眼光即使放遠,也不容人慢慢思慮,不僅在經濟上多年來是一窩蜂現象,在文化上也是如此,今天熱衷什麼議題,眾人便在這議題上大作文章,等到人人談論的口水滿溢,就有人多事搞出個跳脫議題的變體,於是,看似不乏創意,實則畫蛇添足而仍意猶未盡者比比皆是,媒體的論壇所以蓬勃興旺,節目越談越紅火到不可收拾,這就是此現象之濫觴。從李登輝時代開始提倡本土文化,是時代趨勢所然,講國際化必然要先確定本土化,沒有本土化也就沒有國際化的可能,可這不能因為本土化卻偏狹成族群分裂,可惜,這幾年來因為政治炒作,竟然形成了偏頗趨勢的本土化,如此便忽略了人文精神之中最為可貴的涵蘊 - 寬容。正因為台灣有母親寬容的力量,才能確保在這土地上人民的幸福和快樂。族群相處之寬容何等重要。
有人講台灣精神是一種墾荒者不服輸的精神,這點我非常贊同,也是推崇的台灣精神之基本,但我又以為墾荒者和開彊闢土是不同的,凡人談到台灣精神總是無意識地強調越過黑水溝來台開荒的精神,但別忘了在大量的漢人來台之前,西班牙人和荷蘭人也都來了,何況還有大部分消失了的平埔族,他們也不能排除在台灣人文精神的遞造之外,千萬不可提到台灣精神就偏重在漢人移墾這一部分。就好像論及台灣語言不可只定義台語即是閩南語的意思一樣,不要落入沙文主義的意識型態。更不能以誰的族群人多就解釋成多數決,而形成唯我獨尊的強勢文化,漠視了他人的存在。
追求台灣精神的指導力量,不能不放在求生存的追求上,包括原住民在內,來到此海島上的每一世代每一份子莫不是在求得明天會更好,而且是立即快速地求到。台灣自古以來就是多事之島,各種勢力角逐的場域,少有安寧的時候,那麼可由此觀察到一種不安全感時刻籠罩在台灣的上空,至少四百年的台灣歷史罕有一頁是記載太平盛世的。每一世代總少不了動亂不安,要誠實中肯地看這種現象,之後再談台灣精神,精神分析學派學者大概不能否認居住在台灣的民眾之集體潛意識裡,不安感的作用力是非常強烈的,而克服這種集體潛意識,力求安定才是台灣精神要努力去實踐的一項。
立足台灣放眼天下,曾幾何時這近乎成了自卑而超越的精神口號,多年來政治的內耗錯失許多良機,在許多展現國人實力的國際舞台,總有傑出者表現其脫潁而出的實力,國人總不忘譽為台灣之光喝采,但之後又習慣性地淡忘,並無更進一步支持到底,或形成共視以促進為一種永續之人材栽培的政策,每聽見高呼台灣之光的乍現,總會讓人感嘆,期待這希望之光不是短暫出現,而會是即將普照大地的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