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大師--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2009042510:00

說故事大師--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史蒂芬·艾德溫·金(Stephen Edwin King,1947-),1947年生於美國緬因州波特蘭市。作品多產,屢獲獎項的美國暢銷書作家,編寫過劇本、專欄評論,曾擔任電影導演、製片人以及演員。史蒂芬·金作品銷售超過3億5000萬冊,以恐怖小說著稱。作品包括科幻小說奇幻小說、短篇小說、非小說、影視劇本及舞台劇劇本。大多數的作品都曾被改編到電影、電視影集和漫畫書上各種媒體。他同時以筆名李察·巴克曼寫作,也曾以筆名約翰·史懷森(John Swithen)發表一篇短篇小說。在2003獲得美國文學傑出貢獻獎章。
自1973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魔女嘉莉》後,到目前為止共寫了超過四十本長篇小說和二百多篇短篇小說。作品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被譽為「每個美國家庭都有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則是史蒂芬‧金的小說」。1999年,史蒂芬.金曾發生嚴重車禍,僥倖大難不死,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後,一度傳出將封筆,康復後立刻投入寫作。2003年,他獲得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頒發給他「傑出貢獻獎」;2004年,則獲得世界奇幻文學獎「終身成就獎」的肯定;2007年獲得美國推理作家協會(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愛倫坡獎」的「大師獎」(Grand Master)。在眾多的作品中,以歷時三十多年才終於完成的奇幻巨作《黑塔》七部曲最為壯觀,也廣受讀者喜愛與討論。史蒂芬.金自1970年即開始構思創作《黑塔》系列的第一部,書裡的人物與情節,也經常出現在史蒂芬.金後來的其他作品中,可以說是金氏作品的原型與骨幹。目前史蒂芬.金與妻子定居於緬因州。
早年生活
史蒂芬·艾德溫·金於1947由唐納·艾德溫·金與尼莉·露絲·皮爾斯貝瑞·金生於美國波特蘭,當金兩歲大時,他的爸爸去買包菸而且再也沒有回來,丟下了金的媽媽讓她獨立養育金和他的認養哥哥大衛,並留下一屁股債。他的家庭為了躲避債務四處搬家,其中搬到過威斯康辛州的西帝培瑞,印第安納州的韋恩堡的史翠福,在金11歲時,他的媽媽帶他們回到了緬因州的德漢去照顧她年老的雙親。當金的外公婆去逝之後,她在當地的洗衣店找了一些雜務差事以養活這一家人。
當金還是小孩的時候,他目擊了他朋友被火車輾過並死亡,儘管他本人說他對這件事一點印象也沒有。他的家人告訴他當他與他朋友玩後回到家中時,他完全不說話而且似乎受到了驚嚇,直到他的家人得知他朋友的死訊。有些人認為這件事或許激發了他心理上的黑暗,影響他的創作,但本人不同意這種說法。這件事也有可能激發了他收錄在《四季奇譚》中的中篇小說〈總要找到你〉(後來改編成電影《站在我這邊》)的靈感。
小說創作年表

發表年份
作品名稱
作品長度
中文版資訊
改編紀錄
備註
1974
魔女嘉莉
Carrie
長篇
1977年台灣四季出版《奇女凱莉》
1976年改編為同名電影
2002
年改編為電視電影
1975
午夜行屍
Salem's Lot
長篇
1979年改編為電視迷你影集
1995
BBC改編為廣播劇
2004
年改編為電視迷你影集
1977
長篇
長篇
1980年台灣好時年出版《幽光》
2003
年大陸大眾文藝出版
1980年改編為同名電影
1997
年改編為電視迷你影集
1978
末日逼近
The Stand
長篇
1998年大陸大眾文藝出版
1994年改編為電視迷你影集
1990年重新出版
玉米田的孩子
Night Shift
短篇集
1985年台灣皇冠同名出版
(以下僅列出電影部份)
1984
年改編為電影《芝加哥打鬼
1985
年改編為電影《貓眼看人
1986
年改編為電影《驚心動魄撞死你
1990
年改編為電影《銷魂大夜班
1992
年改編為電影《未來終結者
1995
年改編為電影《猛鬼工廠
收錄20篇短篇小說
1979
死亡禁地
The Dead Zone
長篇
1984年台灣皇冠出版《再死一次》
1983年改編為同名電影
2002
年改編為影集《神鬼禁區》
長篇
1980
燃燒的凝視
Firestarter
長篇
1984年改編為電影《勢如破竹》
1981
狂犬庫丘
Cujo
長篇
1981年台灣皇冠同名出版
1983年改編為電影《狂犬驚魂》
長篇
1982
長篇
2007年台灣皇冠出版
2006
年大陸人民文學出版
2003年重新出版
魔鬼阿諾
The Running Man
長篇
1984年改編為同名電影
四季奇譚
Different Seasons
中篇集
1982年台灣皇冠出版《四季》
2005
年遠流同名出版
(以下僅列出電影部份)
1986
年改編為電影《站在我這邊
1994
年改編為電影《刺激1995
1998
年改編為電影《誰在跟我玩遊戲
收錄4篇中篇小說
1983
克麗斯汀
Christine
長篇
1983年台灣皇冠同名出版
1983年改編為電影《克麗絲汀魅力》
寵物墳場
Pet Cemetery
長篇
1986年台灣皇冠同名出版
1989年改編為電影《禁入墳場》
長篇
1984
長篇
1986年台灣皇冠同名出版
2008年改編為電視迷你影集
瘦到死
Thinner
長篇
1985年台灣皇冠出版《銷形蝕骸》
1996年改編為同名電影
1985
短篇集
1986年台灣皇冠出版《被詛咒的手》
1986
年台灣皇冠出版《迷霧》
2007年改編為電影《迷霧驚魂》
收錄19篇短篇小說
1
篇中篇小說
2
首詩作
1986

It
長篇
1987年台灣皇冠同名出版
1990年改編為電視電影《靈異魔咒》
1987
長篇
1987年台灣皇冠同名出版
顫慄遊戲
Misery
長篇
2005年大陸珠海出版《一號書迷》
2006
年台灣遠流出版《戰慄遊戲》
1990年改編為電影《-{zh-hans:危情十日;zh-hant:顫慄遊戲》
長篇
2007年台灣皇冠出版
2006
年大陸人民文學出版
長篇
1993年改編為電視電影
1988
短篇集
1989
黑暗之半
The Dark Half
長篇
2006年台灣遠流同名出版
1993年改編為電影《人鬼雙胞胎》
短篇集
短篇集
1990
午夜禁語
Four Past Midnight
中篇集
1992年台灣時報出版《蘭戈利爾人》
1992
年台灣時報出版《秘密的窗》
1992
年台灣時報出版《圖書館警察》
1992
年台灣時報出版《太陽狗》
2008
年台灣遠流出版《午夜2點》
2008
年台灣遠流出版《午夜4點》
1995年改編為電視電影《海市蜃樓》
2004
年改編為電視電影《秘窗
1991
勾魂遊戲
Needful Things
長篇
1993年改編為同名電影
長篇
2007年台灣皇冠出版
2006
年大陸人民文學出版
1992
長篇
熱淚傷痕
Dolores Claiborne
長篇
2002年台灣新雨出版《桃樂絲的秘密》
1995年改編為同名電影
1993
短篇集
1999年台灣新雨出版《惡夢工廠
1999
年台灣新雨出版《惡夢工廠
2006年改編為電視迷你影集
收錄24篇短篇小說
1994
針鋒相對
Insomnia
長篇
2002年改編為同名電影
1995
長篇
短篇
1996
綠色奇蹟
The Green Mile
長篇
2007年台灣遠流出版《綠色奇蹟》
1999年改編為同名電影
長篇
長篇
1997
長篇
2007年台灣皇冠出版
2007
年大陸人民文學出版
1998
長篇
2006年大陸上海譯文出版
2007
年台灣遠流出版
1999
長篇
中篇集
2006年台灣遠流同名出版
2001年改編為電影《勿忘我
收錄5篇中篇小說
短篇集
2000
短篇
電子書
2001
捕夢網
Dreamcatcher
長篇
2001年改編為同名電影
長篇
《魔符》續集
2002
長篇
預計2009年改編為電影
短篇集
2005年大陸珠海出版
2007年改編為電影《1408
收錄14篇短篇小說
2003
黑塔:卡拉之狼
The Dark Tower V:
Wolves of the Calla
長篇
2007年大陸人民文學出版
2008
年台灣皇冠出版
2004
黑塔:蘇珊娜之歌
The Dark Tower VI:
Song of Susannah
長篇
2008年大陸人民文學出版
2008
年台灣皇冠出版
長篇
2008年台灣皇冠出版
2005
長篇
2006
手機
Cell
長篇
2007年台灣皇冠出版
2007
年大陸上海譯文出版
預計2009年改編為電影
麗西的故事
Lisey's Story
長篇
預計2008年台灣皇冠出版
繪本
2007
長篇
2008
長篇

非小說類作品
Danse Macabre, 1981
Nightmares in the Sky, 1988
史蒂芬·金談寫作》(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 2000)(寫作法)
Secret Windows: Essays and Fiction on the Craft of Writing, 2000
Faithful: Two Diehard Boston Red Sox Fans Chronicle the Historic 2004 Season (written with Stewart O'Nan), 2005
有聲書
L.T.'s Theory of Pets
Blood and Smoke, 2000
Stationary Bike, 2006
其他聯結
肖申克的救贖》(台譯《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編劇)
Stephen King's Official Web Site(英文官方網站)
史蒂芬·金的戰慄世界(全台灣第一個Stephen King的詳細專業網站)
四季奇譚導讀(博客來)
其他閱讀參考
重現史蒂芬金經典著作

1977年,作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初嚐成功滋味,希望回饋社會。為了對其他創作人表示支持,他願意讓學生和新晉電影製作人以一美元代價把他的短篇小說改編為影片。1983年,法蘭克戴倫邦特(Frank Darabont)編導了其中一個「一元故事」,史蒂芬金對當時只有廿三歲的法蘭克戴倫邦特詮釋的【The Woman in the Room】電影短片甚為欣賞,開始了二人長達二十多年的合作關係。

法蘭克戴倫邦特把他的電影事業歸功於史蒂芬金:「他的小說和人物總引起我的共鳴。他是個說故事的大師,他的作品啟發了我,令我想走到鏡頭後,拍攝電影。」【迷霧驚魂】吸引他的地方,在於角色之間在面對危機時,關係由鄰居好友變成相互猜忌。「我愛看到這種有如【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 般,關於社會被恐懼壓迫得崩潰的故事。」法蘭克戴倫邦特在1980年首次看到【迷霧驚魂】的原著短篇小說,一直念念不忘:「當我開始在電影圈發展事業之前,我便希望有朝一日能把這故事搬上銀幕。」在法蘭克戴倫邦特完成首部編劇的作品【半夜鬼上床3 : 猛鬼逛街】(Nightmare On Elm Street 3) 之後,他在片型上作出取捨,選擇拍攝另一部讓他熱愛的史蒂芬金小說,而【刺激1995】(Shawshank Redemption) 也為法蘭克戴倫邦特創下了奧斯卡歷史一頁,獲得七項提名。

【刺激1995】的成功,讓法蘭克戴倫邦特有信心再次改編史蒂芬金的小說,1999年他拍攝了【綠色奇蹟】(The Green Mile),而這部電影也再度獲得四項奧斯卡提名。雖然劇情片為他獲得許多掌聲,可是恐怖片始終是他的第一至愛,於是他再次想起【迷霧驚魂】:「我想嘗試另一種拍片的手法,就如同從指揮交響樂團改玩爵士樂。我想把準繩仔細的態度放開,以打游擊的方法,遵循原著小說的要求,以超快的速度、精準的成本拍好。」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是享譽國際的恐怖大師,擅長寫作充滿想像力的驚悚故事,也有人說他是最會說故事的鬼才。史蒂芬金西元1947年生於美國緬因州的波特蘭,幼年時父母離異,母親獨立撫養他和哥哥長大。他1970年畢業於緬因州立大學英語系,數十年來專心致力於寫作,他的小說一本比一本暢銷,有許多更被奉為經典,從70年代開始,史蒂芬金已有數十部作品被陸續改拍成電影,其中較知名的有:
1976年:魔女嘉莉Carrie
1980年:鬼店The Shining
1984年:芝加哥打鬼Children of the Corn
1986年:站在我這邊Stand by Me
1987年:魔鬼阿諾The Running Man
1989年:禁入墳場Pet Sematary
1991年:戰慄遊戲Misery
1993年:人鬼雙胞胎The Dark Half
1994年:刺激1995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9年:綠色奇蹟The Green Mile
2003年:補夢網Dreamcatcher
2004年:祕窗Secret Window
2007年:1408
2008年:迷霧驚魂
一切都是不停寫出來的。
  
自從一九七三年,塔比莎(Tabitha King)從字紙簍裡將他已經揉棄了的《魔女嘉莉》(Carrie)原稿撿了回來,同時鼓勵他繼續寫下去那一刻起,「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這個名字便註定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則傳奇了。三十多年來,他的作品被翻譯成至少三十三種文字,在三十五個國家裡印行了三億本以上,同時還改編成了七十部以上的影視作品──這一列名《金氏世界紀錄》的事實,恰恰呼應了「有史以來最暢銷、最會賺錢的作家」的說法。
  傳奇不僅止於此。史蒂芬.金一天一千五百字,一年三百六十二天(生日、國慶日、聖誕節三天停筆)的瘋魔式寫法,不但寫出了「社會恐怖小說」(Social Horror Fiction)這一類型閱讀;寫出了「小說還在寫,電影就說要拍」的這一「影視出版綜合體」的文化產業,甚至,在歷經整整三十年的筆耕奮鬥之後,他還寫翻了長久以來人們對於「文學」的定義。
  二○○三年,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National Book Foundation)將年度「傑出貢獻獎」(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Letters Award)頒發給史蒂芬.金,原因是他的作品「根植於美國文學注重敘事和氣氛的偉大傳統,體現吾人內心深處種種美麗和悲慘的道德真相」。這一宣布,引發了軒然大波,卻也迫使人們不得不去面對、思考種種問題:史蒂芬.金真的可以與菲力普.羅斯(Philip Roth)、約翰.厄普戴克(John Updike)、亞瑟.米勒(Author Miller)、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這些文學大家們同起並坐,相提並論嗎?暢銷小說是否就沒有文學價值呢?或者說,「僅僅給人以閱讀的歡樂」能不能算是一種「文學價值」?將小說劃分成「通俗」與「嚴肅」,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這一「驚世駭俗」的舉動,在某種程度上,也呼應了資訊時代「模糊」(Blur)的趨勢。事實上,由於電腦網路的出現,許多的「價值定義」正在崩潰重組當中,前此由上而下,由學院一錘定音的「訓話」、「指導」,正轉變成?眾聲喧嘩、雙向交流的「對話」、「引導」。這類對話並非為了追求「一個」絕對的答案而起,討論本身經常就是「一種」答案,討論不會終止,答案繼續層出不窮,文學的定義與價值,則因此而更加多元與豐饒了。
  此時此地,【精選史蒂芬.金】系列作品出版,也就是要把「詮釋」的權力,交還到讀者手中,讓讀者以一種不具成見的、新時代的眼光,重新閱讀、討論這一則傳奇。也許你會從《四季奇譚》中看到馬克.吐溫的足跡,也許你會從《白骨袋》發現莫里哀(Daphne du Maurier)的筆路,也許你會從這本、那本小說中看到了瑪莉.雪萊(Mary Shelley)、愛倫坡,甚至狄更斯的身影(當然,你也可能什麼都看不到,只看到了「好看」),請都不要客氣,大聲無畏地說出來!因為,如今,再沒有什麼「純」與「不純」的界線,我們有的只是「好」與「不好」而已。
  一切都是不停寫出來的。我們也正在書寫一種文學的定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