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冰島漁夫
作 者:畢爾羅逖
譯 者:黎烈文
出 版:新興書局
關於作者 畢爾˙羅逖 一八五○年生於法國北部的小海港羅里昂,他的童年便是在那碧藍無際的海邊渡過的。羅逖幼時孤獨,少年時代就嚮往神秘的海洋和海洋彼岸的國度。一八六七年入布勒斯特海軍學校,任士官。曾數度航行世界各地,包括近東、非洲、遠東的中國、日本等地。他以印象派的纖細筆緻描寫這段時期所到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異國女郎之間的關係。他的作品中洋溢著濃鬱的哀愁,充滿浪漫的異國情調。他的主要代表作是「冰島漁夫」「拉曼邱的戀愛」,其他重要作品尚有「苦悶之花」、「非洲騎兵的故事」,和日本為背景的「秋天的日本」及「菊子夫人」等。
導 讀
「冰島漁夫」是作者所有描寫海洋的小說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本。這是一本寫實小說。內容裡有著以生命來換取生活的壯烈奮鬥,青年男女天真的戀情,和被命運玩弄的可憐婦女的故事。人們在海洋壯濶的大自然環境中,隨命運追逐的悲歡離合的悲劇,構成本書的主題核心。作者以充滿異國情調的浪漫筆觸,帶我們從冰冷的北極帶到炎暑逼人的南國戰場,再轉到荒涼冷落的北法國海岸,使我們瞭解所有「討海人」的真誠生命。一八七七年至一八七八年間羅逖和一位高大強壯、身手矯健的水兵皮埃爾‧勒柯爾建立了親密的友誼,這個來自布列塔尼的漁民出身的水手,後來成為小說《我的兄弟伊弗》中的主人公和《冰島漁夫》中堯恩的原型。正是在他身上,羅迪認識了世世代代靠漁業為生的“冰島人”。這個勤勞勇敢的航海民族,每年要在冰島海面度過漫長的春季和夏季,直到秋天才返回家園。這項艱苦而危險的職業,不知葬送了多少生命。八十年間,一百多條漁船和兩千多名壯漢就這樣犧牲了。對這場人與海的無止無休的較量,羅迪作為一個海員,自然有深刻的體驗和感受,於是由此產生了一部前無古人的海的詩篇。
故事的展開地點,是最富變化的北極洋。在極帶中,森冷的極光照射下,人們就像鬼魅般出沒著,北極洋海面上更穿梭著那些靠打漁維生的漁民。簡陋的漁村裡,沒有太多的喧嘩嘈雜、沒有爭奇鬥艷,颼颼的海風整年吹拂,出海的男人,依循一年一次的漁業航程往返北法與冰島之間,一趟的漁貨正可供給一個家一年的生計。在男人出海的季節裡,日夜在岸上等待漁夫們歸來的妻兒和忙碌的老人,形成了一片清冷的基調,猶如那季節裡,海的顏色變化。海洋是他們全部的命運,海洋既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也是他們最後的生命歸宿。作者巧思的安排以堯恩、西爾維斯特、歌忒、莫安奶奶這四位人物的遭遇為主軸,而演出的舞臺則從北極移到赤道、由海上搬到戰場,那熱愛海的男人和怨恨海的女人與變幻莫測的海洋相互糾纏著。陰鬱的大自然,再加上在這大自然之下追逐的悲歡離合、親情、愛情、友情與命運的搏鬥。最後西爾維斯特死於戰場上;而堯恩被海所吞沒回歸大海的懷抱。堯恩和歌忒天真無邪的愛情不能挽回堯恩的生命;莫安奶奶的天性仁愛之心無法挽救孫子西爾維斯特生命的消失。結局竟是如此令人不捨的悲劇。
小說的最後,在下一個季節,一艘艘載滿冰島漁夫的船,仍會在婦女們不斷揮擺的手臂前,出航。作者營造浪漫的風格,但卻用寫實的筆法,將大部分的事實摻入自己的想像,在漁村的苦悶生活上添加浪漫的色彩,真實的描寫出海洋不可捉摸的祕密,同時告訴了我們在世界盡頭的那一端有一群朝夕與生死對抗的「冰島漁夫」,作者在書中宣稱他們是人類赤手空拳面對大自然的前哨。海洋的神秘力量在「冰島漁夫」一書裡牽引著所有人物的命運。明知人類是脆弱的,容不得一次失誤便被大海吞噬,卻抗拒不了海洋的呼喚,投向大海的懷抱,這是「冰島漁夫」這本小說吸引人閱讀的主要魅力。
● 佳 句 摘 錄
1. 人類和獸類的忿激,過不多久便會疲竭,消散-而沒有理由也沒有目標的,像生與死一樣神秘的海的激怒,卻得很久很久地忍受著不可。(頁92)
2.「他永遠沒有回來。 八月的某一個晚上,在那邊,在陰鬱的冰島的洋上,在一種巨大的、狂暴的響聲裡,他舉行了他與海的婚禮。 和那以前是他的褓母的海,那曾經催眠他的海,把他養育成高大強壯的少年的海,──而隨後,當他成了堂堂男子時,重又將他奪去,單獨享有著他的海。……」。(頁279)
冰島漁夫
●關於譯者 - 黎烈文
生卒:1904—1972
籍貫:湖南省湘潭
又名六曾,筆名李維克、達五、達六等。湖南湘潭人。1904年生。1922年任商務印書館編輯。1926年先後赴日本、法國學習,獲碩士學位。
留學期間,曾任《申報》特約撰述。1932年回國,任法國哈瓦斯通訊社上海分社編譯。同年12月,應史量才邀請,任《申報》副刊「自由談」主編。在他主持期間銳意改革,奮不顧身,以致夫人(和他一同留法的學生)難產去世,他也不在身邊。「自由談」改變了以「茶餘酒後消遣」為目的的文風,約請魯迅、瞿秋白、茅盾、陳望道、葉聖陶、巴金等進步作家撰稿,呼籲救亡,針砭時弊,成為當時具有廣泛影響的報紙副刊,其間有力地抨擊了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在副刊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為刊出大量的魯迅、茅盾作品,遭國民黨政府迫害。1934年被迫去職。。1934年5月被迫離職。1935年與魯迅、茅盾、黃源等組織譯文社,從事外國文學的翻譯介紹工作,出版《譯文叢書》。1936年主編《中流》半月刊。抗日戰爭時期在福建從事教育和出版工作。1938年任福建教育廳中等學校國文科視導員。1939年任福建永安改進出版社社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去台灣。1946年初到臺灣,任台北《新生報》副社長。致力戰後文化重建工作,曾擔任臺灣省編譯館編纂、《臺灣新生報》副社長,臺灣省訓練團高級班國文講師等職。1947年起, 任臺灣大學文學院外文系教授20餘年。1972年10月31日在台北病逝。
留學期間,曾任《申報》特約撰述。1932年回國,任法國哈瓦斯通訊社上海分社編譯。同年12月,應史量才邀請,任《申報》副刊「自由談」主編。在他主持期間銳意改革,奮不顧身,以致夫人(和他一同留法的學生)難產去世,他也不在身邊。「自由談」改變了以「茶餘酒後消遣」為目的的文風,約請魯迅、瞿秋白、茅盾、陳望道、葉聖陶、巴金等進步作家撰稿,呼籲救亡,針砭時弊,成為當時具有廣泛影響的報紙副刊,其間有力地抨擊了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在副刊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為刊出大量的魯迅、茅盾作品,遭國民黨政府迫害。1934年被迫去職。。1934年5月被迫離職。1935年與魯迅、茅盾、黃源等組織譯文社,從事外國文學的翻譯介紹工作,出版《譯文叢書》。1936年主編《中流》半月刊。抗日戰爭時期在福建從事教育和出版工作。1938年任福建教育廳中等學校國文科視導員。1939年任福建永安改進出版社社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去台灣。1946年初到臺灣,任台北《新生報》副社長。致力戰後文化重建工作,曾擔任臺灣省編譯館編纂、《臺灣新生報》副社長,臺灣省訓練團高級班國文講師等職。1947年起, 任臺灣大學文學院外文系教授20餘年。1972年10月31日在台北病逝。
●黎烈文論著
論著有《西洋文學史》、《法國文學巡禮》,小說集《舟中》,宋人平話小說散文集《崇高的女性》、《藝文談片》(全刊個人覺醒與民主自由)等。
● 黎烈文譯著
譯著有散文集《崇高的女性》等21種。
有《紅與黑》、《羊脂球》、《兩兄弟》、《紅蘿蔔須》、《妒誤》、《企鵝島》、《法國短篇小說集》、《鄉下醫生》、《伊爾的美神》、《最高的勳章》、《第三帝國的士兵》、《京本通俗小說》、《臺灣島之歷史與地志》、《法軍侵台始末》、《冰島漁夫世界偉大的海洋文學名著》、《法國短篇小說選》、《雙重誤會》、《屋頂間的哲學家》、《愛的哲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