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22A - 羅曼羅蘭的Jean Christophe

2009112410:00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是法國小說家、劇作家、評論家。他花八年歲月(1904~1912)用心完成的百萬字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就是汩汩沁涼、永不乾涸的「一口深井」,嘉惠代代讀者,也開創了20世紀大河小說的體例。



"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國小說家羅曼羅蘭重要作品之一,作者在1887年開始寫這故事,約於二十世紀初,即1912年才成書,歷時達廿五載,實乃一部史詩式巨構。全書十卷,分成五冊(中譯本共1337頁),根據傅雷譯本,分列如下:
第一冊 (中譯本文化版上冊)
卷1 黎明
卷2 清晨
第1部 約翰˙米希爾之死
第2部 奧多
第3部 彌娜
卷3 少年
第1部 于萊之家
第2部 薩皮納
第3部 阿達
第二冊 (中譯本文化版上冊)
卷4 初版原序
卷4 反抗
第1部 鬆動的沙土
第2部 陷落
第3部 解脫
卷5 節場

第三冊 (中譯本文化版下冊)
卷6 安多納德
卷7 初版原序
卷7 戶內
卷8 女朋友們
第四冊 (中譯本文化版下冊)
卷9 釋名
卷9 燃燒的荊棘
卷10 初版原序
卷10 復旦
 研究指出” 克利斯朵夫 即樂聖貝多芬的縮影,貝多芬是羅曼羅蘭喜愛的人物典型之一,故事主人翁克利斯朵夫和貝多芬一樣生於德國,祖父曾在宮廷任指揮,他從小就到音樂薰陶,11歲便任宮廷第二小提琴手,如同貝多芬一樣,也具有永不屈服的靈魂,對於音樂界的腐敗和黑暗,他也都不屑為伍。此書出版隔年,即榮獲法蘭西學院大獎,於19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羅曼‧羅蘭最初創作目的之一是當作「教育小說」,書中激勵的語句,如江河浪濤時時湧現:「前進吧!前進!永遠不要歇息。」以及「人生是一場沒有休止沒有僥倖的戰鬥,凡是要成為無愧於『人』這名稱的人,都得時時刻刻向著無形的敵人抗戰。」書末,「我曾奮鬥,我曾痛苦,我曾流浪,我曾創造。-------有一天,我將為了新的戰鬥而再生。」---等等。
克利斯朵夫具有真誠、執著、堅強的性格和強烈的反抗精神。作品力圖將這一形象塑造成高於庸俗資產階級社會的英雄人物。作品的精神核心以個人反抗社會的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知識份子形象為描寫。克利斯朵夫的反抗雖然具有積極意義,但是他的藝術家人生價值觀思想局限了他,使之陷入深刻的矛盾,並導致個人內在與社會的扞格矛盾而告失敗以終。小說深刻地概括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份子的精神面貌,廣泛地反映了這一時期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和矛盾,並尖銳地批判了腐朽文化對真正藝術的摧殘。
主人翁主要的性格特徵通過他的三個生活階段顯示出來:早年生活在德國,童年和少年時代就表現出出眾的音樂天賦,但卑微的出身使他從小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不平,開始形成反抗意識。年輕的音樂家鄙視封建貴族,痛恨資產階級暴發戶,不願讓他們將把藝術當作享受的玩物,但因此他也遭到社會的排斥和打擊。後又因仗義救人,造成命案,不得不流亡法國。到了巴黎以後,他目睹巴黎文學界乃至整個社會的墮落,十分失望。為了維護藝術的純潔和人格尊嚴,毅然而然對法國藝術界進行了激烈抨擊。可是,他的反抗始終是孤獨的,唯一理解和支持他的只有好友奧利維。他的社會地位使他同情下層人民,但身上的個人英雄主義意識和對藝術作用的錯誤估計,又使其無法地與人民結合在一起。好友奧利維在“五一”示威鬥爭中受傷死去,對克利斯朵夫是沉重打擊,從此他逃避鬥爭。晚年的克利斯朵夫反省自己的一生,不再過問世事政治。他陶醉在愛情之中,向現實妥協,與過去的敵人講和,同時致力於宗教音樂創作,並在追求內心和諧中死去。
《約翰·克利斯朵夫》開創了“長河小說”這一藝術體裁。作品以主角一生為主幹,構成了基本情節。次要的人物雖各自有其獨特的命運和遭遇,但時時呼應主幹。整部作品就像一條由許多支流彙集而成的大河流域。它又是一部“音樂小說”,這不僅是因為小說描寫音樂家的一生,而且無處不具備音樂的氛圍色彩。主要人物的生命編織於交響樂的旋律中,形成和諧而完美的整體。作品還運用了大量的象徵手法,使得這首交響樂顯得更加多姿多彩。克利斯朵夫誕生時,暴漲的萊茵河,河水的隆隆聲伴隨著嬰兒的啼哭聲;童年時期,他學習提琴和作曲時的朗朗琴旋與萊茵河的奔騰水聲時時交奏融合;其精神震盪或創作思潮翻滾時,常與萊茵河滾滾濤聲交會;而生命即將終結彌留之際,夢中又見到萊茵河,心靈達到和諧。時而平靜時而洶湧的萊茵河是這位音樂家一生頑強奮鬥的象徵。而作品的人物都有象徵含義:約翰·克利斯朵夫是創造力的象徵,奧利維和葛萊莉亞分別象徵著法國的理想主義和義大利的藝術美。三者的友誼和愛情構成了羅曼羅蘭所追求和諧美好的人道主義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