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與神聖,這是 形而下 和 形而上 的相對論。人因為天地條件所形成難免世俗的基礎,但最後仍能選擇在己追求精神的超越。這種自求完成的歷程,可以從世俗邁向神聖。這裡說的不是成聖之道,我也沒能力談這部分,是用一種相對的狀態去比較兩個部分,世俗的與神聖的,而不是俗人與聖人最終正果之極端的相對。
形而下是物理層面的存在,形而上是物理之後(面)的存在。用柏拉圖的哲學術語看,世俗的部分是經驗世界,而神聖的部分是理式世界。只有人才可以感受到物理之後存在著什麼? 是經驗而後的理式觀念(理念)存在,你在想什麼?在生命一呼一吸的能量交換中,腦子裡轉動的,看不見也摸不著,但並不因此就成了不存在的。思想就從這個著眼而開始,我思故我在,這個存在(此在)的確比行屍走肉更形真切。看不見的不等於不存在。看得見的未必全真。
關於世俗,感官所感知的一切,俯拾皆是,而神聖從何處來呢?神聖是一種由感性出發乃至進入理性的決定,依賴自身的抉擇!你挑戰這種說法,說那是大膽的假設也可以,當然這也是精神的現象,不能人證物證放在眼前觸摸鑑定,但透過精神力量的辯證與付諸實踐,世俗裡也有神聖的因子,像種子一樣以精神滋養成長。神聖往往來自強烈的直覺,無論是先驗或後設,沒有一種神聖不透過直覺而獲致的。 世俗或神聖是一種價值判斷,這裡不論價值的高低,當物質享受有一定程度時,世俗的力量就突顯,而當物質不再是強烈的刺激物時,神聖就像蒙塵的鏡子拭之後立即發亮。
因為人的慾望高過其他的生物,而慾望是除了基本需求之外,還有一份佔有與貪圖,難以填滿。不說泛道德論,從心裡頭深刻自覺去靜觀,人除了動物生理的需求外,還有心理的需求,就這一點,人生多了很大的麻煩,它不是動物性,它是人性。 蘇東坡說過: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你選擇肉還是選擇竹?兩者都選就是我們最愛吃的竹筍炒肉絲!哈,這樣既滿足口慾也滿足了不俗之心?當然,這是我在說笑話,這道菜還是吃了下去,營養是吸收了,而終成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