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藝術-美力探索

2008102710:00

生活與藝術 - 美力探索

一﹑ 自我之藝美追求           

回想過去,我接觸藝術領域的源起。並非刻意而是自然而然的。

從嬰兒時期天主徒的受洗禮以來,因我家三代都是天主教徒,我的出生就必然要成為天主教徒,宗教生活就是家庭生活中重要的內容,而藝術也和宗教信仰有部分的相關,在宗教氛圍裡-教堂以及信仰生活,隨時都有藉藝術表達信念的圖象,這些具體而豐富的天主教文物也是我藝術美感追求的開端。像我這類出生在客家小鎮中一平凡家庭的小孩,物質條件不及小康之家,若非從教會生活裡得知"藝術",很難想像有什麼更能及早知道藝術的途徑。也許是因為有信仰因而在精神層上相信有所謂永恆的事物。生活好似流動不止的鳳山溪水,心性雖未能慧比哲人體悟時光不居,以手探測不能掌握兩次同樣的水,但內心省察隱約也看出生命在變易裡的無奈,進而有一種追求恆靜又有熱情的存在,我想,這就是追求藝術的精神性之初衷。

  父親從事西服洋裁師的職業,對我在生活與藝術的體認,也是起了鉅大的影響作用,作工精緻美觀又耐穿的時尚服飾,耳濡目染下,自然會比其他的小孩知道什麼是品質好的服飾,而母親烹飪的手藝極好,家裡生活仰賴洋裁手工,收入本來就不算豐厚,母親總能在省吃儉用原則下,發揮創意讓我們得以飽足口慾,現在看來,原來我們一直都幸福地生活在藝術之中。

  美感不必和慾望成一正比,它可以說完全不和他物在比例上增長,而在乎於是否「忘我」。人必須在忘我的禪境中深切地存活,這是一難喻的「實在」感-正進行中的精神完全富足的「當下」。有時候慾望越低,反而得到的幸福感越高。我記 起童年時看野台戲的經驗,我沒忘記戲台下烤魷魚的滋味與香氣,五角一片的魷魚加上老闆無限供應的醬油,反反覆覆刷烤而不忍一口吃下,不就是要珍惜那種平時難得的況味,雖是微不足道的生活小小的美感,但也成為一輩子的甜美。

  國中以後才算真正對藝術有初淺的認識,一位我大姊的同學,那時讀台北建國中學,住在某醫生的家裡,每逢假日返回家鄉時,總會借回兩本日本精印的西洋畫冊給我觀賞,隔週再替換,就這樣,有機會見識到世界級的畫家作品,那時國民中學的圖書館也沒有這精良的畫冊,對我在西洋美術的認識上有非常大的幫助。國中的美術老師也在我學習歷程,激勵肯定我可以在美術上嘗試發揮,而後考上美術科第六屆,這樣便走上了可以追求一生的道路。

  師專五年的學習,使我無生活與升學的壓力而能專心致力此道,真的是人生最寶貴的時光,青春時期歌德之維特式的煩惱,有點強說愁,但也促發我試著寫詩輔以繪畫,更強化了對美感的追求,心頭更明白原來美發自內心,在生活中呼吸跳動也可歡欣也可幽思。

  忝為小學教師後,知所不足而再到師大美術系進修,輾轉十數年依然對美的追求樂此不疲,時光倥傯,不知不覺服務已二十七年,近年先讀完宗教研究所課程(論文仍進行中),趕上造形藝術在職班,我仍然願意快樂悠遊在生活與藝術的天地。

二﹑ 生活美學與社區營造心得

在去年下學期中有一個機會被邀請到鎮公所作一次為時三小時的社區營造心得分享講演,現列出當時我的演講綱要

風的輪轉-新埔的自然環境與產業

講綱

前言

新埔環境與產業概況

1 粄條 2 柿餅 3 高接水梨

1 祠堂 2 老街 3 傳統商店

1 河濱 2 農產 3 丘陵步道

1 文人 2 畫家 3 宗教建築

內灣社區營造經驗分享

地方文化產業振興計畫

 「再造美麗新內灣」計畫

產業耆老座談會,

振興內灣產業文化種子培訓營課程

老湖口社區營造經驗分享

風、老街、大窩口社區營造計畫

文化・產業・產業・文化

風、老街、大窩口社區營造實施內容

國小創造力教育經驗分享

裝置藝術簡報

國小校園變裝創意書

國小校園裝置藝術創造力成果

  近十年來利用工作餘暇,參與縣內幾個指標鄉村的社區營造團隊規劃工作,可說不遺餘力。這是一段自我成長也令人難忘的學習經驗。有機會我一定要到先的國家(歐美,日本等國)實地參觀,這樣更能比較國內和國外不同風貌。龍應台的文化論著裡的觀點是我所心儀的,這幾個月她和兒子共同出了一本書信集,裡頭談到國內外文化比較的觀點很有趣,使得我對未來的歐洲旅行,充滿期待。

三﹑ 未來展望

 在修完教育大學造研所在職班學分的前夕,我不免思索未來我要走什麼路,我的興趣很廣,但我仍需要專心於油畫創作上。當然我喜愛的黑白攝影是不放棄的,但可能我只當作是繪畫的輔助。再兩年打算從教職退休,為的是一圓專業藝術家的夢吧

專業藝術家? 顧名思義,就是以藝術創作當成職業,退休後,大概也不怕沒飯吃,說來說去,我還是不夠勇敢,怕沒飯吃而不敢於剛滿十年教職時就離職求去,這一點,我作得不夠積極,只好日後彌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