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歌
作詞:黃舒駿 作曲:黃舒駿
當大余吻上寶笙的唇邊 我總算了了一樁心願
只是不知道小童的那個秘密 是否就是藺燕梅
在未央歌的催眠聲中 多少人為它魂縈夢牽
在寂寞苦悶的十七歲 經營一點小小的甜美
我的朋友我的同學 在不同時候流下同樣的眼淚
心中想著朋友和書中人物間 究竟是誰比較像誰
那朵校園中的玫瑰 是否可能種在我眼前
在平凡無奇的人世間 給我一點溫柔和喜悅
你知道你在尋找你的藺燕梅 你知道你在尋找你的童孝賢
你知道你在 你知道你在 你知道你在尋找一種永遠
經過這幾年的歲月 我幾乎忘了曾有這樣的甜美
突然聽說小童在台灣的消息 我想起從前的一切
為何現在同樣的詩篇 已無法觸動我的心弦
也許那位永恆的女子 永遠不會出現在我面前
我的弟弟我的妹妹 你們又再度流下同樣的眼淚
喔!多麼美好的感覺 告訴我你心愛的人是誰
多麼盼望你們有一天 真的見到你的藺燕梅 伍寶笙和童孝賢
為我唱完這未央的心願
薄暮青山路又斜 倘佯湖畔少人家
浮生若夢的不差 聽我歌聲隨流水到山崖
─鹿橋 題─
......風在樹枝上輕輕地嘆了一口傍晚將臨時誰都會因一日將逝而生的嘆息。太陽雖依然明朗地照著,熱力卻似忽然失去了。大家都覺得要回到溫暖的窩?去。便都站起身來拍落身上的土及草莖,枝葉,告別,散開。校?花草坪上的蝴蝶也減少了。那?橫七豎八躺著曬太陽的學生們,或是因為手中一本好書尚未看到一個段落,或是為了一場可意的閒談不忍結束,他們很少站起身來的。他們一閉上眼,想起迢迢千里的路程,興奮多變的時代,富壯向榮的年歲,便驕傲得如冬天太陽光下的流浪漢;在那一剎間,他們忘了衣單,忘了無家,也忘了饑腸,確實快樂得和王子一樣。夕陽倚著了西邊碧雞山巔了。天空一下變成了一個配色碟。這個畫家的天才是多麼雄厚而作風又是多麼輕狂喲!......
-《未央歌》第1章 -
《未央歌》是華裔作家鹿橋的著名小說,在1945年完成,直到1967年在台灣由商務印書館再版發行,可說是中華新文學代表作品之一。
這部小說以抗戰時代雲南昆明西南聯大學作為背景,描寫了年輕戰亂學生的生活和理想。其中沒有重大的故事情節,不是曲折離奇的故事小說,而是以樂觀的情調和親和的哲理來感染讀者,是《未央歌》重要的藝術成就,也是它的鮮明特色。台灣歌手黃舒駿曾以這部作品的故事題材寫過同名歌曲。
《未央歌》長篇小說裡有四位主角。
藺燕梅,就讀外語系,出生富有家庭卻能平等待人,個性天真、單純,擅長舞蹈、歌唱。缺點是不太謙虛。曾在全校面前扮演修女,歌唱《玫瑰三願》,在校園極具人氣。
童孝賢,就讀生物系,誠懇活潑,很喜歡動物,單戀藺燕梅是他最大的秘密。
伍寶笙,就讀生物系,溫文爾雅,冷靜、有腦筋,以姊姊的姿態守護藺燕梅。
余孟勤,就讀哲學系,正直剛毅,表現天行健的精神。是眾人中公認最適合藺燕梅的人選。
除了這四位主要四個主角外,還描寫了一群大學生和他們的老師;雖然《未央歌》中所描述的美好生活,似乎是天真而不識人間滋味。但就小說藝術觀點去看,其中的寫實無非是將作者及其時代知識份子的一種理想的感性生活刻劃出來,與其說是寫實主義的手法,毋寧說作者鹿橋藉這本小說滿足了當時人們在抗戰時期大後方之顛沛流離的處境,生發了一種精神上的昇華,一種心靈上的浪漫想像。
書中人物雜多,但不以單一事件作為情節,就像生活不會只在一個主軸上運作,而是隨機式地變化。書中描繪了通達敏慧的史宣文,勇敢坦蕩的淩希慧,嬴弱美麗的喬倩垠,刻苦向學的朱石樵,淡泊名利的宴取中,理性明智的馮新銜,性情平和的沈家姐妹,待人隨和的梁家姑娘,還有聰敏佻躂的范寬怡,優渥自信的范寬湖,庸俗自卑的宋捷軍,學識淵博的陸先生,曠達的金先生,幽默風趣的顧氏夫婦以及童心未泯的女生宿舍舍監趙先生,加上社會各階層各色善良的人物,因而在作品結構上並不嚴謹,作者所描寫的社會是封閉在戰亂時期臨時形成的大學,而非自然狀態下的大學,因而未央歌的基調,是非常時期的演出方式,於小說藝術上也是一種特別獨到的風格。
本書在結束的一章是老和尚和和一個隱士的對話(這和紅樓夢的安排手法近似)。老和尚說:大家都畢業了,這一段回憶好似要結束似的。隱士說:這些學生現在愛校,將來愛這個社會,他們的一切才剛要開始,這個學校仍然繼續運作,老人畢業,新人進來。一切才要開始,還未曲終人散的時候。
鹿橋寫的話 <再版致未央歌讀者>:
大凡一部小說若是講個故事,那麼可以用人物、地點、情節搭成格局間架。可是未央歌另外有更重要的任務,它要活鮮鮮地保持一個情調,那些年裏特有的一種又活潑、又自信、又企望、又矜持的樂觀情調。故事不但次要﹔太寫實了、太熱鬧了反而會喧賓奪主,反之一個情調可以選多少不同的故事來表達。故事困於時代、地點、人物,往往事過境遷顯得歷史氣味太重很是陳舊。情調由文字風格來傳達,往往可以隔了時代,因一代新讀者自身經驗及想像力而更替長新。
關於鹿橋
本名吳訥孫 ,1919年生於北京,1942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留校為助教一年,考取自費留美。1945年入耶魯大學研究院,1954年得博士學位專修美術史。曾經在舊金山州立大學、耶魯大學教書,1984年從密蘇里州華盛頓大學退休。2002年於美國波士頓逝世。
學術論文多以英文出版,或譯成德、意、日文。中文文學著作有《未央歌》、《人子》、《懺情書》、《市廛居》等。名列美國名人錄、世界名人錄(Marquis,Who’s who in America/Who’s who in the World), 1997年並獲美國中西區華人學術研討會特別頒贈「傑出學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