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宗教之心物合一論 草稿06

2009052710:00

  藏傳佛教修行的模式與道教"丹道學"頗類似,持咒靜坐冥想,其修煉精神態度傾向心物合一論。人身難得,以身形修煉中脈而達空性了悟最後達到圓覺的境界。而" 大手印 " 乃噶舉派(藏傳佛教 - 白教)無上瑜伽(意即合一);" 大圓滿 " 則是寧瑪派(藏傳佛教 – 紅教)密三乘裡的阿底瑜伽。這兩者有什麼樣的差別呢?

  大手印在西藏佛學中佔有顯著的地位。西藏佛教有四大宗派:寧瑪派(紅教)、薩迦派(花教)、噶舉派(白教)及格魯派(黃教)。這四派的傳承上都有關於大手印的教導,法本身的次第見解雖並不完全相同,但對大手印的意義,則有下列共同的看法:「大」有下列意義(一)了證法性即自解脫、(二)彼上更無可覓善可為法身、(三)界智雙融之無上智、(四)餘諸手印悉為權宜,有可逾越,此為究竟,孰莫違逾,故為最勝(宏大)之義;「手」的意義(一)空智、(二)空樂無分、(三)界智雙融、(四)畏敬義,為諸佛等尊手象徵交付傳法;「印」的本義則有(一)脫輪迴法、(二)顯有一切不逾本元義、(三)輪迴即於自處解脫、(四)雙融而從彼無違越之義。故大手印是一種脫離輪迴的無上甚深法門(首要法門)。

大手印,是噶舉派最主要的秘密教法,是一種無上教法,也就是靈性修養的基礎、道(道路)和果(成就)。大手印在教義上藉由止觀雙運契入空性。按佛教的生命哲學理論,眾生皆在無盡的輪迴中,受到無明和各種染污遮障,「光明」和「空性」的結合─「佛性」被掩藏在內心深處,故而修行就是將佛性開發出來(也就是覺悟,亦可視為潛能開發,喚起覺醒),藉以成就圓滿法身,如此可從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基於此而有三個主要的修行次第(方法進程)或名「乘」,即小乘、大乘和金剛乘。大手印是最高之修行階段,按字義有直覺印心當下頓悟的意義。從「見」、「修」、「行」三方面而論─「見」即了悟佛性,「修」為了卻除染污,顯現清淨,其一般的訓練是,先由上師處接受適當的灌頂(帶有授權庇佑的深義)、法本傳授和有關修行方法的指示,然後修「四加行」:皈依、發菩提心並配合大禮拜、金剛薩埵觀想(堅定信念)及持咒念誦獻曼答上師相應法。特殊的訓練則包括「那若六法」等。「行」,乃最高之境界,即清淨無為,輕鬆自在,任運而行。

那若六法,則稱為「六成就法」,是噶舉派密法中的精要。大概而論,即:拙火定法、幻身法、夢觀法、光明法、中陰法、轉識法六法是一個體系。「拙火」為道之根本,也是修其它法的基礎﹔「光明」為道之心要,一貫始終﹔「轉識」為道之中心,乃六法中用以解決生死問題的關鍵。因其形上深奧語言難以詮釋解說,藉靜坐冥想法與先天與上師相應,直覺理式世界,從有形而無形,從身體實修躍入靈性乃至形上實有無形的存有價值,故而六法的內容裡的冥契主義色彩極為濃厚,若明白以語言文字直解,又怕說淺薄了,於精神上和禪宗非常契合,而於修行方法上則和道教之性命雙修有相當的層次組合,所以素來修行者均嚮往之,而實務者則懷疑其真正的效果。
按修行目的而分類大手印又分為實住大手印、空樂大手印和光明大手印三種。實住大手印即大手印瑜伽(四加行),循序漸進,層次分明,人人能修﹔空樂大手印則適於較利根性者,以六成就法修習氣、脈、明點等,證得菩提─光明大手印。
總之,噶舉派向來注重密法的修習,通過上師口耳相傳的方式(無上師的自修,完全無效),實修無相禪修,「那若六法」等法門,直至親證所謂「萬有一味」、「怨親平等」、「染淨無別」的大印境界,故有閉關靜修的傳統,一般為三年三月又三日,有的時間更長,九年十數年無以為功,這在現代社會人而言,除非放下俗事萬塵專心一致,否則是困難修行的。
寧瑪派的祖師蓮華生大士在其著作《密咒道次第寶鬘釋》說:「教導能修之手印者有四:(一)瓶灌之誓句手印。(二)密灌之法手印。(三)般若智慧灌之事業手印。(四)大樂灌之大手印等以教導也 。」此處指出大手印是密宗四種灌頂(瓶灌頂、密灌頂、般若智慧灌頂及大樂名詞灌頂)中第四級大樂灌頂所修的法門。西藏佛教後弘期的龍青巴尊者(1308)在其著作《大圓滿禪定休息清淨車解》中說:

「上師加持自然智,離文言思時可見。如是之時所見者,無三時別與非別,及前後名波羅蜜,亦是中觀能息苦,離戲論及大手印,真實法性大圓漢,本盡本住之實性,光明心性自然智,安立多名義一體,法爾離思菩提心,是為染淨不二空。」也就是說:心性的本來面目或稱作「般若波羅密」(到彼岸的智慧),或稱作「大手印」,或稱作「大圓滿」,皆是「光明心性自然智」的別名。

蔣拱恭楚(1813)在其著作《仰兌》中說:
「隨諸六識顯現,勿須造作於作意之取拾、整治,於一剎那了知自解脫,故名為
大手印。於自心,雖隨所顯,輪迴涅槃種種不同之相不混雜,即於顯時於剎那明
覺之體性上悉皆圓漢,故名為大圓滿。」
「能知、能受、能見、能修、能行、能識,於一剎那,自能認識,無有自境,故
名為智慧到彼岸(般若波羅蜜)。」
  因此無論名稱為大手印、或大圓滿或,是般若波羅蜜所指的都是同意義的內含,同
樣以「明覺」的光明心性為依據,不可將心體的樂、明、無念(或作無擇),當作心
的本來面目,若貪著於樂、明、無念,仍會輪迴於三有(三界)之內。
《密咒道次第寶鬘釋 》說:
「貪染於樂者:為欲界之歧途。貪染於明者:為色界之歧途。貪染於無擇者:為
無色界之歧途。」
大圓滿教義上不需對治煩惱,分本淨、任運兩部,當察覺本覺覺知時,本有佛性顯露
進而修證成法界體性身。